这本书花了八天读完,是自己读完的第一本纯理论书。我是一个做事虎头蛇尾的人,三分钟热度,而且没有耐心,这次能够逼着自己去读这样一本书,完全归功于参加读书群的打卡,否则按照自己的喜好我是读不进去这样的书,可能翻一下看是那种枯燥乏味的书,就丢在了一边。所以,有时我也在反思,任何事情不是不能做,如果给我们一些压力或者逼到绝境,体内的洪荒之力超乎想象。
群里的小伙伴反馈说这本书纯理论大家看起来有些困难,要细细的咀嚼。我心里何尝不是这样的感慨,甚至比你们还困难。表面上看我似乎是群里第一个读完此书的小伙伴,我却丝毫没有成就感。因为我处于假期,不上班,孩子也在上学,几乎没有什么事,我每天给自己定的任务是看完两章,也经常由于一些原因完不成任务,所以我很佩服群里其他的小伙伴,你们在工作繁忙之余,还能做到每天的读书输入输出,你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我觉得我陷入了一个误区,有些茫然,每天似乎为了打卡而打卡,完全把打卡这件事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而不是自己内心真诚的学习。有个小伙伴说得非常好,每天读完书要进行输出,要形成自己的收获而不是只摘除几句话,全书读完之后要写读书报告进行再输出。说实话,这本书我读完有些困惑,不理解没读懂的地方很多,经常读着读着就困意袭来,打起了瞌睡。不过本书也让我有很多的收获,下面就浅谈一下,算抛砖引玉吧。
全书围绕着批判性思维展开论述,这种思维在我们身上尤为欠缺,如今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每天都主动被动的接受多渠道的信息,经常人云亦云,对这些信息不加以甄别遴选,不辨真伪,一味的输入,让泛滥的假结论扭曲事实,却依然被蒙在了鼓里,因此我们应该在海绵式思维中嵌入淘金式思维,去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批判性思维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而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本书采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能力。对于一则信息,我们应该首选找到它的论题和结论,然后再找得出结论的支撑理由,这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这些论证是否合理上面,作者为了让你信服他的结论,往往避重就轻,或者玩些文字花招来迷惑你,让你初看觉得推理合情合理,这本书教我们从多个方面去推敲论证的合理与否,以免上当受骗。
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那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检查是否具有歧义,联系上下文,看看它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对于一些让人琢磨不透的词语和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保持高度警惕,一定要弄清楚它的准确意思。作者的价值观也会影响提供论证的合理性,我们要经常反串一下角色,站在辩论者的对立面,会得出如何的结论及理由,避免浪费时间去分析一些无意义的假设。最最重要的是找出推理过程中是否有谬误,逻辑上的错误,错误的假设,带有欺骗性的推理等等,对于给出的证据,我们还要判断这个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如果遇到替代原因的论证,我们要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看看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同时要注意替代原因的组间差异,不能荒唐的强行替代。作者给出的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要判断这些数据的来源,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还是中位数还是众数,省略数据也要当心。省略重要信息也会让推理说服力不强,要么是信息缺失,要么就怕引起负面效果。经常遇到二分式思维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积极的寻找添加条件下的多个结论,让思维更灵活,找到一个最正确合理的结论。
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针对给出的信息,不再固执的相信权威,多问几个为什么。当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不断的练习,任重而道远,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