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前,有一个人拿着一把斧头,来到一个荒凉的湖边,胼手砥足地建了一个小木屋--统共花了28块1毛2分钱。
他独自生活在这里,看春天第一只麻雀,青草上最小的一滴露水,观察湖水边的黄昏和黎明,同时只保持着最基本的简单生活,过的像个原始人。除了斧子,他还有笔,用笔记录下他在湖边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写道:
“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这么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
他还写道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这个人叫梭罗,这个湖叫瓦尔登湖。
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在瓦尔登湖旁,一共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
2.
不是很从前的从前,韩国最性感的女星,叫做李孝利。李孝利确实称得上是火遍亚洲的韩流--而她也给她大火时代的娱乐圈上了一课,什么是真正的性感--不是卖弄式的暴露,而是真正挥洒自如的魅惑。
2013年,女神结婚了,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独立音乐人李尚顺。李尚顺相貌平凡,甚至有些丑,连女神的妈妈第一次见到,也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就是这么一对被人戏称“美女与野兽”的组合,结婚至今,狗粮一把接一把得撒--女神也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2015年的某一天,他们干脆隐居了。
两个人居住在乡下,以前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现在终于有机会收留了好几只流浪狗,一起感受他们家庭的气氛。
不仅如此,李孝利脱掉华服,换上最普通和没有曲线的农妇装扮,和老公一起侍弄家里的小菜园,自己下厨,自己做手工,还有空就和老公玩玩双人瑜伽。
这样神仙眷侣的简单生活,更能凸显生活的意义--两人注重的是彼此心灵的贴近,正如李孝利最初所说的“哥哥不食人间烟火,而我却只有钱。他能给我安定感,长得丑又怎么了,我觉得帅就好了。”
她觉得好,就好了。
3.
这是BBC Channel 4用一个节目的篇幅进行的社会实验,实验的内容是--你到底需要多少必需品?
参加节目的年轻男女,全部的家当包括身上穿的衣服都被一夜之间收缴光光,被大卡车拉到仓库里--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接下来的21天里,每天只能拿回一件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几个一丝不挂的人蜷缩在暖气片旁熬过一夜,第二天飞奔到仓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类东西--有遮蔽作用的纺织品。
第二天,大多数人,都搬回了床垫。。。
实验一天一天地进行下去,大家渐渐拿回了汽车,手机,洗衣机,更多衣物。。。生活也一天天步入正轨,而“正轨”,只需要21件东西?
设计这个实验的人脑洞开得让人佩服--这不仅仅是一个噱头,而是通过极端的方式告诉人们,当你被你的物质财富定义的时候,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而“自己”生活,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够用就好。
4.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讲的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作为农耕文明后代的我们,对“拥有”多少是有些执念的。毕竟,囤积起来粮食,才能应付交替而来的大年和小年,世世代代,就定居在了我们囤积的物品周围,它们也用它们的方式“奴役”了我们。
与此相反,书中提到的蒙古人,可能是断舍离的职业高手。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居住在移动式的蒙古包里。在这种移动式的生活中,他们会被迫不断做出选择,这也造就了他们在物质意识上比较淡漠的特性。
“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对于“现在”的你,什么东西要舍,什么东西要留,是建立在自己清楚的理解和评价上的。要有自信说出“这种东西和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是必需品”这种话。这样,你才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从而承认自己在当下的真实状态,无论你自己是不是满意,都需要真正的接纳。
不管东西到底有多贵,多稀有,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这是一个自我探索发现之旅,只有重复练习这样的自我判断,人才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清楚当下的自己。这种自我探索和评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间断地过程,从中收获的,是自己对自己越来越准确的判断,和以最合适的方式达到的自我满足。
最后,再引用梭罗的一段话:
“我们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
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
这是隐居者的寂寞日记,
却将浮世与人生看得真真切切。
有时,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
愿你找到你自己的那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