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写诗满足逻辑自洽其实就足够了。
我自己觉得这首诗其实是蛮悲伤的一首,所以就想着说几句。
我虚构了一个角色,叫他枯指头吧,住在小庙,是个出家人,指头已经枯了,应该是个老和尚。
起句说没有必要数那些来庙里磕头的人,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来了又回。
来了不回的,也有,比如枯指头。
这小庙,怎么样呢?
这不是幽静之所,但这是小庙,来上香的人也不多,青色地名已有偏僻之意,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不是幽静之所,因为内心的不平静。
里面住了个老和尚。
老和尚在念经。
老和尚在敲木鱼。
老和尚看着那些来庙里磕头的人,来了又走。
老和尚在虚构多情的往事。
老和尚可能是山中走出的。
老和尚可能是读书人。
老和尚可能娶了翠翠。
既然是虚构,就有几分真几分假。
老和尚从山中走出,可能是真的。
老和尚是读书人,也可能是真的。
老和尚的翠翠,也可能是真的。
但老和尚娶了翠翠,大概率是假的。
桥上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像镜像的另外一个世界。
死磕一片土地的人,可能还有一个老和尚。
附骆文通《小庙》:
小庙
文/骆文通
没人数过这些不多的几个磕头的人
也无必要
他们都从桥上来,都从桥上回
流水是镜像的
木鱼每敲起一个波纹
都有一双赤脚,死磕一片土地
这不是幽静之所
青色的地名,没有特别的含义
只有一根枯指头,捏着河边小庙里的经声
虚构一段多情的往事。从山中走出的
读书人娶了翠翠
(20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