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由《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赛尼著作。
他的文章总是惊喜不断,总能在某个不经意间,触摸到意想不到的伏笔,让人不禁为之一震。
小说由两个女人贯穿成一条线,以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为中心,把一个动荡不安、战争连连的阿富汗绘声绘色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中,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70年代末至现今,生活在阿富汗的女人们,经历了10年的苏联·阿富汗战争、7年的内战、塔利班政权、美国的入侵…她们是如何在这片生灵涂炭的土地上吃力而坚强地活着。
每个布满灰尘面孔的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玛丽雅姆
文中一个可悲可怜、近乎绝望的角色。
以“哈拉米(私生子)”的身份问世,从小带着悲凉的底色。唯一爱她的母亲自小离她而去,挚爱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维护自己名声,把年仅十五岁的她远嫁给一个丧妻的中年大叔。
成为妻子后的她受尽丈夫的责难与打骂。三十三岁时已是人老珠黄、皱纹横生。
直到有一天莱拉作为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的出现,玛丽雅姆的生活开始悄然地发生变化。
二十七年的婚姻生活,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用哀伤;没有梦想,也没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以母亲、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她终究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任务,成为了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爱的女人。
有时,我在想:她幸福过吗?十五岁生日前的那段与父亲相处的日子,那段被蒙在鼓里的生活,她是幸福的;
当莱拉的孩子阿兹莎紧紧握着她的手,不让她离开时,她是幸福的;
当她为了莱拉、为了自己的彻底解放,不顾一切地把自己推向火海时,或许她也是幸福的…
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
玛丽雅姆是千千万万阿富汗真实生活下的一个缩影。
无情的战争可以破坏她们的家园,可以销毁她们的容颜和肉体,但,那些藏在她们灵魂深处、散发着灿烂光芒的品质,他们将无法靠近、无法摧毁。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来的客商穿过这座座市场,
数不清她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明亮,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她早上的笑声快乐得如鲜花一般荡漾,
她的夜晚闪烁着丝发的光亮…
—《喀布尔》
我们无法想象60年代时的喀布尔,原来是一个如此灿烂夺目的地方。
这个经历了近三十年战争摧残的国家,何时能再现“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