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试图做些改变,不愿像山坡上的大石块一样一成不变。试着与人谈论“别人家的事”,大谈其谈。往常我不爱这么做,一来是由于谨小慎微,怕惹祸上身,二来也并未关心到这样的程度。我开始不那么掩饰出口的脏话,说话时刻意做出夸张的表情……放在过去我会因此自责,这时却不。为什么呢?为了能够迎合所有人。
可这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我很快也发现了弊端。有了功利心不免会变得急躁,与人相处时开始变得不知所措,人际关系处理上更是如履薄冰。即使我从来都不是所谓“交际花”,但过去我能与人随和相处,现在只觉得头晕眼花。
改变是成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就像个巨大的马戏团,每天都上演着新花样,只要我们活着,就算想,也无法做到一成不变。每天接触的人事、书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不必为了取悦他人,去质疑自己,做无谓的改变。
生命是条涓涓河流,最终都得归向大海。一切都像有所注定般,我们都是归向大海的鱼。当友人决心有所改变,而这改变不被多数人所赞同时,也不必做过多的劝勉,亦或友人在你所认为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也请相信 :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认同有时很重要,多寄予自我与他人以信任。
《挪威的森林》中有句话好多人爱引用:“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只能落得失望。”
我觉得不然,孤独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不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上。而交朋友本是件乐事,人人都有他自己大体的性格特征:温和可亲、豪放粗犷……愿意去了解他人也是在更好的认识自我。若与人交往中一味感到失望,那么需找找自己的原因。人人生而不同,是否等量齐观了呢?不提倡滥交,但需有一颗敞开的心,以诚待人,让我真正感到愉悦的,不是拥有了多么知我懂我的友人,而是充分的认识到对方与自我,同时摸索出了与友人的相处之道,如临一面明镜,二人合一。
正如《蒋勋细说红楼梦》中所记 : 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因懂得圆融跟现实妥协而活下来。我们在内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之间平衡,真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