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因为睡的太晚,导致早上起来没有精神,所以甚至都有了偷懒不写日志的念头,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对自己的承诺,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写作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养成勤于笔耕的习惯,让孩子有一天成年后从我身上看到“集腋成裘”的力量,也让自己有一天老去时有足够的素材了解自己思绪的路径。虽然每一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在进行,但正是日复一日的念头塑造了未来的我。所以当我调整自己的情绪坐在电脑前的时候,其实思绪就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原本只是为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但是做种跟着心流完成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却成为了我最近写的内容中最满意的一篇。这也更大的鼓舞了我,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不行了的时候,也许是创造佳绩的最佳时刻。每一天人生经验的积累,就像为自己的大脑存款一般,不断地储备不断地支取,不断地发酵,最终我们在不断地整合自己所有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感恩我喜欢现在的状态,老公每天早上起床为孩子做早餐,送孩子去学校,我7:30开始打理自己,会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写东西,然后再安排事情,昨天上午去给李雪送了一只卸妆液,中午在步行街上逛了一会儿,吃完中饭,直接坐车到创意天地的视觉书屋为我和孩子买了5本书,在初舍的露台上吹着风,看着书,等着晓雪妹妹过来采访我,完成她《态度》文集的第一篇个人访谈,2点钟她准时到了,她随意的问,我随意的答。我报名的时候就自嘲说:晓雪的朋友几乎都是大神,而我只是一个大婶。作为积极报名的第一位,我是诚惶诚恐的,积极报名代表着我对她开始一件新的尝试的大力支持,但有我现在看似闲散的生活状态和事业上毫无建树的事实,担心作为第一位放在文集里的访谈会大大降低这本文集的格调。但是,感恩我还不是那个极度自轻自贱的人,我想每个人的态度和人生都是对他人有参考价值的,将我设定为第一个台阶,也许会启发更多人去分享自己更多真实的人生感悟和态度。记得大学时候的一个同学对我的评价:我是一个适合在小城市过安稳日子的人。虽然那时候很多熟悉我的人觉得我是一个极度上进要有所成就的人。所以人生很多时候有同时具备多种可能性,也似乎命中注定会经历某些状态。其实无所谓好坏,只有自己喜悦就好。
昨天晓雪问我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人说现在这个社会和人都很浮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说:这个社会和人的浮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说实话,我在今年年初之前也是极度浮躁,因为身处一个直销系统,每个月要完成的业绩底线就在那里,你必须快马加鞭的去努力,而且你加足马力跑也不见得会有成效,但是日复一日只能如此而为之。就像一辆开的极快的车子,如果不调整,再继续终有一天会撞车的。感谢自己竟然能够在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也还有能力控制局面的时候,让自己戛然而止,开始进入平衡身心、平衡角色、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状态之中。也许也是因为到了奔四的年龄了,我想找到一种适宜的生活方式,循序渐进的做喜欢的事情,不骄不躁的过日子,身心的平衡才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我的墓志铭是:一个认真活过的女人。认真地在各个阶段过平衡的生活,这是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就像我昨天在文章中说到的,如果我们觉得媒体不负责的利用眼球效应助力社会浮躁起来,那我就想做一个能够安详的过好普通日子的女人,即便没有什么成就,但至少不浮躁,不浮夸,不用某些人的成功而臆想的成功。我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而更喜欢风淡云轻的日子。每一个人活着都是用自己主观的某种态度在展示自己的人生,每一次境遇都是自己展示发掘自己我的良机,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好奇,也有足够的用去不断地去探索,去折腾属于自己的人生,其实与任何人无关。我希望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生命的画卷,而不是痛苦的复制他人的人生。
当昨天晓雪问我在多重家庭角色和社会身份之中,我最享受哪个角色?我刚开始回答是:我现在享受的是各种角色的平衡,因为每个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平衡的把握是我在努力的。但是当我说到关于孩子的话题时滔滔不绝的讲了好几个案例,让我觉察到其实最享受的角色应该是:母亲的角色。特蕾莎嬷嬷说“孩子是最好的老师。”这几年带孩子的过程中,越发的明白这句话是真理。我现在不再努力外求各种经验和知识,而是着眼于从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智慧,与孩子相处常常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方面无法成人无法教导孩子。就像我们孩子很早就说了:孩子的世界你不懂,大人的世界我不懂。我们几乎是和孩子在两个世界之中,我们经过训练的刻板的大脑和思维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几乎没有交集,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旧的想法培养一个“听话的”好孩子,那我们最终培养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也无法预想。我想听多了别人话的人,其实已经很难的听见自己的心声了,我们成人的痛苦何尝不是我们有时候太听话而导致的吗?感恩自己在自我成长与反思中不断地修正我对孩子的态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对孩子品格的建造和习惯的培养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而其他方面父母最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已。所以我喜欢与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我们常常会有两个人的聊天时间,她很喜欢我问她各式各样的问题,她几乎都能给我从她角度而来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是任何成人都想不到的视角,常常给我极大地启发,也给孩子很大的信心和成就感。我也时不时带她去参加主日学习,教会小组会的学习,关于信仰是很多成人在苦苦寻索的,我也是。我想也许在孩童时代,让她能够多元化的接触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是我帮助她构架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现在很多身心成长课程中的主要观点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应该做到的:接纳和欣赏,以及对大自然敬畏之心,其实因着对信仰的了解这些概念已经根植于她的内心,只需要持续的培养而无需成年后再四处寻找。
昨天晚上小组会结束后,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老公打电话说小区停电了,要是的时候还到家的时候还没来电,那我们就要爬11楼。当挂完电话,孩子就给我说:妈妈,我们祷告一下吧。我有点诧异的说:这也祷告?她很坚定的说:除了祷告,我们还能干吗?看她说的这么坚定,其实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的听她祷告:“慈爱的天父,我们家里没有电了,你是最爱我们,让我们回家的时候有电吧。感谢你给我们这么幸福的家庭,让我们安全到家。以上祷告奉主耶稣的名求,阿门!”其实我都没有祷告,我一直在听她讲,然后心里还有些嘀咕,然后我们一路走着,神奇的是走到小区外,因为心里还在质疑真的会来电吗?我看到小区还是黑漆漆的,但是当我手指着黑漆漆的楼宇给孩子看的时候,孩子顺着我指的方向看过去,就在我的手还没落下来,瞬间所有楼栋全亮起来了。那一刻孩子开心的感谢上帝,而我却被这个景象给惊呆了,因为我去教会陆陆续续好几年了,但是我想我更多是一个看客,当做一个课外学习在参与。而孩子只去了极少的几次,却能够把听到的记在心里,并用在生活中,关于信仰我还只一个懵懂的孩子,但是对孩子而言却像一个信心满满的成人,我们区别是她相信,而我带着无神论的各种知识在质疑。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想通的,相信就成真,质疑就会徘徊不前。而这个最佳的时机的见证,不是给了孩子信心,而是给我看到祷告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上帝借由孩子给我的启示:任何时候孩子的信心并不缺乏吗,匮乏的其实是成人。无论信仰,爱,还是对生活的期许和努力。努力保护孩子那颗好奇而勇敢的心,是我们每个父母都要去做的事情。感恩我力所能及做各种尝试。
我给晓雪说:培养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作为父母都无法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我们就会对培养孩子更焦虑和不安。所以,适时的停下来去反思,停下来去调养生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母亲情绪的稳定和柔和,对孩子而言是最大的安全感的感知。当我这些年看到很多女性成长的痛苦,婚姻的焦灼,这一切多数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某些伤害和缺失,几乎都是父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让很多人走到人生的某一天,内心的脆弱和虚空已经无力支撑她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很多人陆续走进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自我探索之路,我想人生都是在寻找,也许在寻找价值、寻找爱、寻找归属......原本我们从一个起点出发,而最终每个人走出了自己决然不同的路径,我说我应该不能成为作家,因为我不善于了解别人,也许终生探索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我想做的事情,孜孜不倦的书写自己努力尝试的人生。也许这一切的记录可以成为一个女性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其实我也参与过关怀留守儿童某些事情,一路从物质支持、情感支持、精神支持的过程来看,我发现唯有支持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有可能启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