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熬夜会伤身体,常立志要早睡,又常忍不住刷手机到深夜;都知道经常运动更健康,计划每天早起去跑步,可是就是起不来,我们的心态积极向上,行动上去宛如废人,经常在间歇性享乐后会感到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我们难以突破舒适区,知和做之间的巨大屏障,要怎么跨越?
1、为自己的行动赋予强烈的诱因
我们想做任何事情,背后都有一个诱因(驱动力),比如你想减肥,诱因是你想变得更美;你想学写作,诱因可能是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诱因还不够大。比如你虽然有点胖,但是还没胖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啊,暂时不减也还可以忍受;虽然你是想早起锻炼身体,但是被窝又暖又舒服,真的不想起来啊,不跑步也还好,又不会死。
可是如果你老板让你明天早上7点到公司,不按时去就开除,你还敢睡懒觉吗?工作都要没了,还睡个鬼。
有个豆瓣网红说,她每天坚持晚上3点钟起床写文章,因为她写文章可以赚稿费,这样她就可以在家陪孩子而不用上班,这种强烈的想陪孩子又必须要赚钱的驱动力,使她能一直坚持3点钟起床。
那些往往想做又做不到的事,大多都是做会更好,不做你也能勉强度日。
可是生活中也不是所有的事情背后都会有强烈的诱因,此时,需要人为去找诱因,或者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增加成就感来驱动我们。
比如:你想学写作,然后每天蒙头写,你无从知道你到底有没有进步,这种情况没有动力支持你一直写下去,可是如果你把文章发到社交平台,得到读者的反馈或认同,很容易就会给你成就感,支持你持续写。
背单词这么枯燥的事情,在李笑来老师赋予它特殊的诱因后,增加了成就感,也变得简单了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TOEFL/GRE ,要背两万多个单词。这一听就是苦差事。刚开始我也这样觉得:靠,这哪儿是人干的事儿啊?!然后,我就花了一个下午琢磨,有没有办法把背单词这事儿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呢?很快我就想到一个。考过 TOEFL/GRE,拿到高分,在新东方教书,据说年薪百万,那…… 一个单词就相当于 50 块钱,这一想就很爽啊!原来我计划刚开始先每天背五十个单词适应一段时间呢,想到这一层,马上决定,不行,第一天就要赚上 5000 元!这一转眼都是许多许多年前的事情了,你能想象在那样的时代里,一天赚上5000 元人民币是什么心情吗?!到了第二个月,我觉得很不过瘾,于是开始每天赚 1 万元人民币,试了试,觉得也不是太难么!”——《把时间当做朋友》
所以想变成一个超有执行力的人,首先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超强的的诱因,赋予自己的行为强烈的驱动力。
2、替代坏习惯
及时享乐是人的本性,而在这个时代,我们受到的诱惑太多,比如游戏、抖音、微博、知乎等,一刷一上午就没了,特别是遇到困难或压力的时候,更容易被大脑支配去享乐,所以,要有意识的去改变。
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里提到,习惯由三个部分组成:暗示(Cue)——惯常行为(Routine)——奖赏(Reward)。
比如:我每次写文章卡壳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累,就想看会电影来缓解,让大脑放松。这里的暗示是:我累了,惯常行为:看电影,奖赏:放松了。这种缓解方式往往会很容易让我上瘾,基本后面的时间就会一直在娱乐。
想要直接改变习惯是很难的,我觉得特别累的时候让我继续接着干很难,但是我可以把习惯换掉一部分,让它变得可控。
收到暗示后,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控制,刻意的思考一下,改变惯常行为:我感觉累了,我需要的Reward是放松自己,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放松自己而又不上瘾,比如跟别人聊聊天,或者起来出去走一走;用可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自控力不好,不敢轻易去挑战它。有人说,意志力跟人性一样,经不起考验;深以为然。
3、用每日问答表来监控自己
马歇尔在《自律力》一书中说,用积极的提问方式提问自己能让自己的行动也变得积极,于是设计了每日问答表,这是一种反思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形成自律最便捷的工具。
举个例子,你给自己制定了每天锻炼身体的目标,那么,你就可以在这张表上写出以下问题:
"我今天尽最大努力锻炼身体了吗?”
每天结束前,根据表格上的问题给自己打分,满分10分。
人的大脑很懒,你很难去主动思考。
利用“尽最大努力吗?”的疑问,促使自己去衡量今天自己的努力成程度,去思考明天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你做得比今天好。
自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给自己列一个合理的计划,然后循序渐进的来,中间可能会遇到付出的努力没有结果,也有可能会某天变得很丧,什么都不想干,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可以允许自己用几个小时或者1天来调节状态,但是,不要止步不前,从一件件小事开始,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调整,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