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一个书画家,能“盲书”能“盲画”,却博得后世无数掌声
文│李东升
汉字书法艺术独特而高深。
那么什么是书法?书法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通常的“写字”,我们通常用的“美术字”为什么不是书法?
电脑上,有那么多的书体,打印出来又漂亮,为什么不能称其为书法?
国画,西画,绘画,有个现实的自然的对照体,而书法呢?
书法与绘画的标准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幼稚,却困扰着当下众人。
前段时间,有一个叫邵岩的人,用注射器,射墨写书法。
网友说,字是写出来的。
不写连字也不是,何来书法。
热过一段时间后,又来了一个叫张强的教授。
闭上眼睛写书法。
美名曰,“盲书”。
张强教授解释说:
他是“放弃控制性,追求纯粹的写作”。
“带有先锋性的东西,大家怎么骂,我都理解。”
“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不懂得艺术是什么。”
网友还他两个字“骗子”。
据总结,当下特殊方式写字的还真不少。
有“大喊跺脚型”写字的,专业的称谓是“吼书”。
这种书法考验的不仅有笔力,还有嗓子。
有倒立型的,需要体力支撑。
有蒙眼型的,红绸蒙眼,嘴含毛笔。
难度系数高于不看式“盲写”。
头发作笔型,甩动头发,“人笔合一”。
难度也不小。
此外,还有“趴地型”。
“手口并用型”。
“载歌载舞型”。
等等,不一而足。
汉字书法,只是简单的线条。
单一的墨色。
却有着很多制约。
一些书家,所谓的书法家,力图突破制约。
这没什么不好。
关键是,因此而失去了汉字书法的基础支撑。
书法,书法,不讲究书法的法度。
失去了传统。
没有了汉字书法的味道。
已经不是写字了。
称不上书法了。
再创新又有什么意义?
有什么价值?
徒增笑耳。
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一些个性极强的书法家。
比如“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
这个人,传说也能盲书,盲画。
出身草根,四处游历,以书画卖钱为生。
也属最接近职业书画家的古代书画家之一。
出生于茶乡,安徽休宁县的富溪乡。
从小练就了一种本事。
闭目识茶。
只要是茶,让他闭目闻一闻。
品一品。
可说出茶的出处,采于何时。
有时甚至能说出此茶长于阴面还是阳面。
爱茶成痴,人们送他雅号:“茶仙”。
喜欢用天然山泉水煮茶。
条件允许时,采拾花枝水。
就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
他时常耐心地等待露珠顺着花须滴入瓶中。
冬天,落在花枝上的积雪。
更是他的喜爱之物。
有如红楼梦中的妙玉煮茶。
邻居焦五斗,家藏一年腊梅雪水。
汪士慎双手捧着坛瓮。
怀里揣着《乞水图》去和人家交换。
“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
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
这是郑板桥写给汪士慎的诗。
成为茶林佳话。
汪士慎37岁之前,历史上鲜有记载。
说他37岁那年,到扬州谋生。
当时,扬州是繁荣之地。
徽商云集。
他来扬州是看好这里的字画市场。
商人好儒,好字画。
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又是汪士慎旧识。
汪士慎留居马家。
住在玲珑山馆的“七峰亭”。
自号为“七峰居士”。
书画,得有人捧,得有富贵人扶持。
他却写诗说:
懒向长官垂组绶,爱从野客话烟霞。
又云:白头蒙见重,无志谒公侯。
不喜结交上层社会的名流,富人。
当时,扬州盛行拟古之风。
仿古之作好卖。
他的人不适应这个环境。
他的画也不能迎合这个环境。
字画不好卖,创作不能停。
我们见到的汪士慎的书法。
隶书居多,行书也有。
隶书,用笔挺秀纤细,结字方整。
法度严密。
古拙厚朴,雄浑有气魄。
他的楷行,用笔多有汉隶之风。
书法中有着画的意境与情趣。
总体来说,汪士慎字画,品格较高。
师内心,师物,师自然。
他的梅画,最为独特。最为知名。
看字画,似能看到他的内心。
汪士慎54岁时,左眼失明。
但并未因此而放弃书画。
相反,他的梅花图,画得更好。
称自己是“独目著寒花”。
67岁,右眼也失去光明。
盲于目而不盲于心。
因长年累月的书画生涯,字画都在心里。
加之又有从于心,闭目识茶的经验与功夫。
两眼失明后,经历艰苦练习,仍能作画写字。
书狂草大字,署款“心观”,而传世。
这时候,还戏称自己是心观道人。
用心画出的梅,暗香浮动。
用心写出的字,流芳百世。
此人,此心,此画。
岂是当代的盲书者可比!
我们没理由不为其鼓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