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某资格考试巡考活动,时间是邻近的两个周末,这期间体验了一次小小疾病过程,恰好持续一周时间。
巡考的第一个周末,突然感觉右侧上眼皮上方很难受,原来冒出个小疮,类似粉刺,有些痒,连带眼皮慢慢肿胀。
这一周上班时间里,粉刺顽强生长,发红,破损,显眼,眼皮也是红肿,透亮,高耸,用爱人话说这“探照灯”够靓哈。
有人打趣说这是巡考用眼过度,或者看得美女太多。别说,在60-80%的参加考试考生中,女生高达90-95%,这就是职业特点或者社会文化影响结果吧。社会文化对于个体行为,以及职业选择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这个眼皮粉刺的“靓丽”不是好形象,搞得我非常狼狈,“丑陋不是问题,丑陋还四处展现才是问题”,合理化必须上班,只好硬着头皮接受呗。
幸运的是,听到同事给的一句话,使我有更多勇气来正视与面对。那天电梯里遇到一位同事,看了一眼对我说,“你这是麦粒肿,别管它过几天就好了”,还举出自己家人例子。
非常感谢同事,相信这话,效果良好,同时极其佩服使用了极其专业的“麦粒肿”这个术语,随后百度查询,果然如是。
本质上,这就是一次偶然的有效咨询。可见,心理咨询妙处不在于知识理论,而是恰到好处的言行,如果用专业术语表达,就是共情技术。
于是,右眼皮麦粒肿就被我主动贴了标签,好似一个人穿了蹩脚外套不以为耻反而显摆,遇人询问就自豪解释这是麦粒肿,言外之意“你没有听说过吧,今天有幸看到了吧”。
就这样每天带着“探照灯”上下班,体会着“麦粒肿”变化过程,一周时间过去,又到巡考时候,“麦粒”开始消肿,结痂进入结束期。
这么一件小事,日常生活并不少见,但在心理分析视野不是小事,可以“看见”一般体会之外的深层妙处。
就比如,同事使用了一个专业术语,为何效果如此之好!用心理分析来看,这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心理教育,使用了“正常化技术”。
而给出的这个专业术语“麦粒肿”,极大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乃至产生诗意的感受,毕竟往昔那些农村生活体验,激活了我曾经作为麦田守望者的尘封记忆,麦粒意味着丰收而不是歉收,多好哇。
感谢同事,您职业之外的如此专业精准的术语表达,让我收获如此之大!
写到这里,想起刚刚在看的《精神病理学》(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2020年第3次印刷),里面说到错觉是“把现实存在的一种事物感知为另一事物”,我把麦粒肿眼皮粉刺想象为麦粒,这可不是错觉,而是“幻想性错觉”。因为幻想性错觉是,“病人明知感知到的是甲事物,通过幻想,将之想象成乙事物,病人理智上知道它是甲事物,但情感上却沉浸在乙事物的想象中。”
由于我具有幻想与情感沉浸这个特点,因此我的知觉障碍不是错觉而是幻想性错觉,这是性质不同的鉴别判断。
更加让我庆幸的是,我还知道这只是“幻想性错觉”,而不是“幻觉”,幻觉是无中生有,我毕竟是把实在的麦粒肿想象成麦粒,说明我的精神还是正常的,好险!
有必要提醒一下,正因为我主动把麦粒肿有感情的进行“幻想性错觉”,反而有利于问题解决,可见“你是谁不重要,我认为你是谁才重要”,也正如同事“说了什么话不重要,说的话满足了我的需要才重要。”
麦粒肿也是一种疾病,这也算是疾病的意义与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