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那个让汪峰在《中国好声音》现场兴奋到狂吼的帕尔哈提,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只是用心去唱好每一首歌,是梦想自己来找我的。”
虽然他最终只得亚军,没有摘得冠军,但却让无数的人为他的人品鼓掌,为他的歌唱惊叹。当然,也收获了一大批投契的粉丝,包括我。
喜欢他,不只因为他的歌,也因为他那句让我深思良久的话。
几年前《老男孩》这部网络微电影火的一塌糊涂,讲的也是两个中年大叔捡起青春年少时唱歌跳舞的梦想,死磕到底,最终不仅惊艳了自己,也慰藉了观众的心。
记得小时候,几乎每学期都会写一篇类似“我的梦想”“我的理想”之类的小文章,老师还说最好是“夹叙夹议”着来写,这样更有看头。
到如今,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我多半都想不起来了,倒是只记得坐在板凳上憋作文的尴尬和无聊。
江湖上有一句话火得堪比相声界的郭德纲,“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就是这句了,相信你也听过。
第一次听到时,我也觉得这句话挺有水平,励志界的心灵鸡汤,香而不腻,美而不艳。激励你又不刺伤你,不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让你惶惶然,心有戚戚焉。
但仔细一推敲,它的温润教诲里恰好有侥幸的心理,如果梦想只放在心中束之高阁,这个“万一”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以前喜欢听高谈阔论的人忆过去,谈未来,话理想,豪气干云,仿佛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现在见了,只想敬而远之。
相对来讲,现在更喜欢静默做事,持守一心的踏实之人,他可能不与我多说他的梦想有多壮观,也没有改变世界那么大的野心,甚至不太明晰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但从他因为热爱和专注,而不自知的辛勤中,我看到他在慢慢改变,而世界在他的改变中,当真有了一些不一样。
古人说“天道酬勤”。就像牛顿分秒念叨“是什么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会有苹果砸到头顶,从而领悟万有引力定律;
而凯库勒日夜苦思苯分子结构,最终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得以破解化学界“哥德巴赫猜想”。
七八年前,有一部探讨全球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等)成功秘诀的电影《秘密》,曾经提出过一个“吸引力法则”:
当一个人的思想专注于某一事物、行动力求完美时,他的眼睛、耳朵甚至意识就会自动屏蔽所有不相关的杂音,而那些他想要的、以及能够帮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东西,就像是被吸引到他身边一样。
也可以这么说,梦想看似遥不可及,但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忘了天地万物之时,梦想自会来找你。
《太阳的后裔》大热的时候,我在追这部剧的同时,也在追同期一部反响巨大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震撼的同时,看到一句撩人的影评:“这个片子里每一个人看上去都随随便便,但都抵得上宋仲基脱衣一百遍。”
能与双宋的颜值媲美,靠的自不是颜值和神撩功力,而是炉火纯青的“手之技艺,匠人之心。”
没有远方的风景,没有男神和女神,也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但这些都不能阻拦《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一部了不起的纪录片。
当然,能担得上“了不起”三个字的不只是片子,还有它记录下的,那些了不起的人:匠 人。
所谓“匠人”,就是我们在旧时所称的“手艺人”,就是士农工商中的“工”。他们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他们可能是鞋匠、织工和木匠,也可能是画师、乐手或厨师。
当然也有可能是像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称不上作家,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写,在读。
读过简书最会撩的说书人周灿一篇文章,写她的写作历程,曾经默默写了六七年吧,一直没什么大动静,后来搁笔不再写。
不久后拗不过写写写的欲望,重新拿起笔继续乐此不疲的写,时常写到夜深人静,睡不着,太兴奋。
她说她一直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没什么上进心,只对写作这件事肝脑涂地,大半生的精力差不多都用这上面了。
她说你要是真喜欢一件事,即使靠它养活不了你自己,你也心甘情愿想着法子养活这梦想。
后来在简书上写,现在已经是简书的人气作家,出了两本书《我们都不知轻重的爱过》《谁知后来,我会那么爱你》。她有自己的风格,也有自己的坚持。
但我想她能坚持下来,还是因为骨子里对写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排除万难也要坚持到底,如此良性循环,纵使梦想来的晚一点又何妨?
不久前,影响我最大的作家安妮的小说《七月与安生》被搬上银幕,看她的文字十年。
这十年里,作为作者,她在不断成长,文字的风格也一直在改变,在精进,不变的是她一直在写作,一直在进步。
同时作为读者,我也在不断长大,成长,经历了高考,大学,工作的洗礼,也经历了婚姻和为人母的琐碎日常,也依然会挤出时间读一读想读的书,写一写想写的字。
安妮的文字曾一直被人诟病,小资化,颓废,悲观等等负面的评价比比皆是,她在争议中一意孤行,坚持自己,并且付诸实践,反复试炼。
她的一意孤行曾给了我莫大的勇气,那就是坚信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就等着时间去裁决吧。
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从来没有一样东西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之蜜糖,他之砒霜”,为了几个人的批判,动摇心中的坚持是弱者的自卑。
人还是要有执念的,这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保证。如果什么事都差不多就行了,那么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渐渐觉得佛家的所谓修行,并不是去执念,而是与执念和平共处,并在善待执念,一心所向的过程中,于缠中品禅。
正如“烦恼即菩提”一样,事事淡然的心态并不比投入其中更能让人觉悟,人应该在做中悟,而不是在观望中脱俗。
刚开始来简书写作的时候,我也有急切的求同心理,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别人的一个点赞就能让我高兴好久。
后来去群里,看见大家把作品贴在群里求阅赞,心理警觉自己的状态,我反复问自己你的初衷是什么?
是的,我的初衷就是写,表达自己,清空自己,大多时候其实是写给自己,当然也希望别人在有缘读到的时候能有所获。
那么着什么急呢?就像简书专题里勉励写作者的一句话:“你可以很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祝愿在简书写字的人,都有一颗自信从容的心,越写越好,在这孤独又丰盛的过程里修行自己,福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