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份2017年智能终端统计报告,里面的数据十分有意思。今天打算结合当下市场,探讨下未来国产手机夺下被苹果占领的第一地位的可能性。
2月初苹果公司发布了 2018 财年第一财季业绩,从财报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苹果公司第一财季净营收为 882.93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783.51 亿美元增长 13%;净利润为 200.6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178.91 亿 美元增长 12%。
而作为苹果公司的最新旗舰智能手机iPhone X一直延迟到 11 月份才开始发货,比预计少了一百万部的销量,营收却多出了近 73 亿美元。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苹果手机开始放弃销量,打价格战了?
不过动辄上万的售价的确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一点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苹果手机的销量已经有下滑的趋势。
然后再结合国内智能手机用户规模的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苹果手机销量的下降,其实是给了其他品牌公司一个超越的机会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相较于2016年是有一个明显的提升的,并且国产手机的四大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是远远超过苹果公司的。
这就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
首先来看看,目前iphone X手机用户的消费理念:
可以看出仅仅有一半的用户是理性消费,有明确的消费计划,而其他用户多多少少都有些冲动消费的动机,尤其是四分之一的用户是属于「打肿脸充胖子」的跟随式消费。
所以对于国产手机来说,这近一半的iphone用户是属于非理性消费,是未来的潜在用户。
再来看看iphone X的用户画像——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iphone手机的主要用户居住在一、二线城市,年龄在40岁到20岁之间,为月度开销较大的白领阶层。并且这部分人群处于当前社会阶层的中层及以上。
再来看看主要国产手机的用户画像:
从一、二线城市的分布来看,华为是最具有挑战苹果市场份额的品牌。这其实也和华为手机两条战线布局有关。华为的高端机,以mate系列为代表,从数据上看,相较于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的确在一、二线城市占有优势。
从消费意愿来看,OPPO和VIVO的用户在消费端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和这两个品牌的绝对女性用户占比有关。
而小米手机由于前期布局在低端市场,所以用户群的消费意愿最低也就不足为怪。
了解了这些统计数据,那么作为国产手机的四大品牌,要如何抢夺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呢?
我认为还是要从注重品牌差别,站稳各自细分领域出发,稳扎稳打,逐步弱化苹果手机在各领域的影响力。
从四大国产手机品牌用户的行为偏好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户对各个品牌的手机的确是存在认知差别的,并且可喜的是,这些差别和品牌商各自宣传的产品特性是吻合的。
我想在这里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手机这个产品,它的未来和使用场景是密不可分的,即不能单单以通讯工具、智能工具的产品属性来看待它,而是要赋予并强调它未来的使用体验。顺着这样一个思路,作为硬件的手机必定会和应用产生相互增强的效果,所以手机品牌商将来和应用开发商或服务提供商的密切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谁能领先把握这个趋势,谁就能在未来的手机市场中获得优势。
现在逐一分析下各品牌的特点和将来的战略思路:
华为
主打商务风。其用户群绝大多数为男性,并且年龄分布在36岁以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在事业上大多数是主管、领导级别,他们的手机使用就要突出办公和商业等场景。
另外在行为偏好上,华为手机的金融属性最强,进一步加强了其工具化的应用场景。
所以结论是:在使用场景上走金融、商业路线,可以和华尔街、虎嗅、36kr、领英等公司进行合作,突出其职场、贸易、管理方面的需求。另外一个扩展思路是和办公用品品牌商寻求合作,例如投影仪、会议用品等。
小米
主打科技风,走性价比路线。小米公司的特点是科技感十足,这不仅体现在手机上,在其官方商城陈列的产品上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
所以结论是:线下在科技场景方面寻求合作,比如科技展馆、智能生活、无人机等,线上和科技频道、IT行业、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公司寻求合作。
VIVO,OPPO
主打颜值风,走情感路线、美妆路线、母婴路线、娱乐路线等。由于VIVO和OPPO的用户群特征差不多,就搁一块儿讲了。
这两个品牌的用户与华为和小米有明显的区别。首先是用户群以女性为主,并且年龄段最年轻。所以用户的行为偏好也正好与该年龄段的用户特点吻合。
所以结论是:和娱乐、消费场景的服务商加强合作,另一方面是与女性独有的母婴产品品牌商合作,以形成自己的壁垒,比如贝因美、贝亲等。另外手机定制方向也是深受该用户群体欢迎的一个卖点。
最后,祝愿国产手机品牌商能够越走越远,走出国门,走向全球,拿下苹果手机第一市场份额的地位并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