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举凡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以及修谱理论等诸多家族修谱重大问题都会在谱序中一一作出交代。
下面以《(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宗谱》(民国16年)的谱序举例说明。
1.姓氏渊源
该谱序明确指出,曹氏源自以国为姓:"吾氏之著姓由来远矣。肇自姬周文王之子振锋受封于曹,后人因以国为姓。曹氏之祖于此始焉。"
2.家族迁徙
谱序表明,旺川曹氏是晚唐由山东青州迁徙至新安歙县,于宋代迁来绩溪的。曹氏"历汉及唐,子孙蕃衍,散处四方,其远而难知者不可悉述。至若先世卜居山东青州,自全政公命其子翊公剿寇于歙之篁墩,是为徽州始迁之祖。爰及八世大九公于大宋又迁绩溪之北,是为七都始迁之祖。所生二子,长曰小六公,次日小九公,予旺川乃其长派也。越今数百年,载在谱牒,历历可考"。
3.修谱缘由
曹氏于万历乙卯年(1615年)曾编修族谱,但尚欠完备,50年后,于康熙初年决定续修:"吾族人稠地狭,必有徙居外乡者,且万历乙卯之谱究未详备,恐世传渐远,难以征信,不可不续修以厘正之也。"于是乃于康熙五年(1666年)决定续修家谱。
4.修谱目的。康熙初年,曹氏续修族谱的目的与其他家族相同,强调的是"族之有谱,所以尊祖宗、序昭穆、辨亲疏、别同异也。族谱不修,则人亡世远,何由知祖考之所自来,名分之所由叙,亲者反疏,疏者反亲,轻弃宗支,谬联他族,不几若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乎","族谱之修,彰其名者也然,而敬祖睦族之实寓焉","所谓尊祖、敬宗、收族,一家之善政,胥于此乎"。
到民国16年,曹氏家族续修家谱时,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很不理解,认为破坏了"数千年来国纪与宗法",于是在谱序中不仅重申"敬宗收族",而且强调通过修谱"以宗法维国纪"。"修谱牒,使族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以宗法维国纪之穷。盖谱也者,所以敬宗、收族,而教孝教弟者","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又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然则谱之作也,正以宗法维国纪之穷,岂仅敬宗收族云尔哉!"黟县西递胡氏《族谱序》
5.修谱经过
曹氏康熙初年续修家谱,是由23世孙应星、应试等兄弟共同酝酿发起的。"一日,(应星)同族兄应试,族兄弟讳应翔、国祚、应参等谓余曰:吾族世远支繁,序次不易,幸今日祖宗所贻笔墨犹存,兼系广搜博访,多闻长老之言,修谱之事宜及时举行。"在续修过程中,23世孙聚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聚所翁素志好学,沉酣典故,而于余族之事尤为详识博考性质,直不喜妄附荣利,其修谱一以祖宗手录墨本为据,而又考证于安厝之坟茔,碑铭之纪实,务期传信不敢存疑。上至大九公,下迨今日之童孙幼子,源流子派分晰详明,生殁婚娶考核精至,呜呼,亦可谓殚厥心力矣。"家族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予,共襄其事:"今吾兄(应星等)博考精详,慨任乃事,而又偕众参订,共襄厥成。"遗憾的是,康熙谱于丙午(1666年)冬编修完成,尚未印刷,而为该谱编修付出几十年心血的聚所翁却于丁未(1667年)仲春去世,未及看到印刷的家谱。"是谱修成于康熙丙午之冬季,而聚所翁以丁未仲春即世,梓工尚未竣也。翁以数十年之劳心劳力,竟未及见是谱之刷印成帙而卒,亦事之莫可如何者矣。"上述关于曹氏康熙谱的编修经过脉络,应该说是很清晰的。
6.谱学理论
在谱论中,该谱特别推崇欧阳修、苏洵对中国谱学的贡献:"谱学自汉唐以来,更废迭兴,大抵掌乎秘府,洎宋欧、苏二氏各谱其族,而天下士大夫始家自为谱,凡数百年矣。""自唐太宗始命高士廉、岑文本等博采民间谱牒,参以史传,作氏族志,而宗法立。洎宋欧阳公依汉年表为法,苏眉山准礼之大宗小宗为次,而世谱兴。乃欧公谱序,至谓人不知姓之所自出,而昧昭穆之序,则禽兽不若,使人读之竦然。凡皆以明敦本亲亲之义,而谱事之修所关非小补也。"
在《(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宗谱》(民国16年)谱序中,第一篇谱序"旺川曹氏续修宗谱序"是民国16年该谱刊印时,由前翰林院编修江志伊撰写的。在该谱序中,还刊登了历届修谱时的谱序、跋以及相关资料。如《康熙族谱原序一》(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序二》(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序三》(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跋》(康熙六年)、《历代家先进谱说引言》、《曹氏迁徽首修宗谱序》(宋元丰朝)、《征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引》(康熙八年)、《合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序》(康熙十二年)、《附辨疑四则》(康熙十二年)、《会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序》(康熙十二年)、《旺川华萼轩参稽族变序》(乾隆二十二年)、《旺川宗祠重录牌谱记》、《旺川雁堂分修支谱序》(道光五年)、《旺川墨庄续修家谱序》(道光二十六年)、《曹氏历代分迁考略》(咸丰元年)、《曹氏历代谱牒考略》(咸丰元年)、《旺川宗祠重集配谱序》(光绪二十年)、《旺川宗祠续纂牌谱序》(光绪二十一年)等,计19篇,约12000字,分量很重。
续修家谱时,将历届修谱谱序一一刊载在新谱中,是中国家谱编修中的普遍现象。这对我们了解该家族修谱发展沿革、修谱宗旨变化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有些家谱新、旧谱序的分量很大。如《(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民国木活字本)序文部分载有:《新序》、《新修族谱人名》、《历修族谱人名》、《欧阳修序》、《曾肇序》、《潘序》、《董序》、《韦序》、《万鹏序》、《万育序》、《士珍序》、《高序》、《庞序》、《严序》、《巢序》、《万冤序》、《士佩、士进序》、《士第序》、《邦珩序》、《钟跃序》、《陈序》、《凌序》、《昭序》、《士杰序》、《颜序》、《邦城序》、《岖序》、《光笏序》、《治庆序》、《跋》等新旧序文29篇,近4万字。
谁来写谱序?
一是本族人写,主要是主持纂修家谱的人或本族有声望的人撰写;二是请当时社会上的名人,主要是德、爵、功、文著称者撰写。
历代名人为中国家谱写序的,可以排出一大串名单,如颜真卿、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陆秀夫、汪道昆、李善长、王十朋、王世贞、赵孟頫、方孝孺、宋濂、王鸣盛、张之洞、李鸿章、胡适、袁世凯、章炳麟、孙中山、李宗仁等。
在历代名家为各家谱撰写的谱序中,有三篇曾对后世修谱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苏洵于至和二年(1055年)开始编《苏氏族谱》的"苏氏谱引",他在文中指出:"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苏洵将修谱作为达到尊敬祖先、团聚族人的重要手段。
二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年)编修本族族谱《欧阳氏谱图》时写的"序",他在"序"中指出:欧阳氏家族子孙要发扬"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祖先遗德,光宗耀祖。
三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为其所编《(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写的"序",指出:"癸卯(1183年)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叙次,定为《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而并书其后。"苏洵、欧阳修、朱熹在谱序中论述的修谱宗旨、原则和方法,流传很广,深刻影响后世修谱长达千年之久。
当然,对历届名人撰写的谱序,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在攀附显贵心理支配下的伪作。这种真伪交杂的现象在署名朱熹撰写的谱序中尤为突出。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理学思想对中国家谱编修有着深刻影响。如前所说,朱熹本人十分重视家谱的编修,而且身体力行,编修了本家族的《(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当时各家族编修家谱时,力邀朱熹为他们族谱写序是很自然的事。
笔者手头就搜集有朱熹撰写的谱序20余种。在这些为其他姓氏撰写的谱序中,朱熹进一步发挥了其在《(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提出的谱学思想。如在为《(湖南安化)胡氏九修族谱》所作"芗城族谱原序"中,将家谱的历史地位与国史并列:"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自考其真?"在《济南辛氏家谱原序》中强调修谱的宗旨:"盖修谱之意,所以序昭穆,明长幼,分士庶,别亲疏,以维持家道也。"在《(江西安远)濂江欧阳氏通谱》"跋"中同样强调:"谱牒所以序昭穆,明长幼,摄人心者也;厚风俗,使人不忘本也。"在《(湖南安化)胡氏九修族谱》"序"中,朱子对欧苏体例推崇备至:"谱,古所重也。欧苏作谱,而典益著。是典也,将以明本源,序尊卑,别亲疏,辨异同。""欧苏尚矣,仕族踵之。"在《(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序》(宣统三年)中,朱子认为修谱者必须具备求真存实的素养:"夫家乘者,一家之史也,失实不可,厚诬亦不可。"等等。这些谱论很有见地,大大丰富了中国谱学理论的宝库。
但是,有一些刊载在家谱中的所谓朱熹谱序是冒名伪托之作。最明显的是:题名朱熹作谱序的《(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福建浔阳)吴氏宗谱》、《(安徽休宁)戴氏荆墩家谱》、《重修荥阳郑氏世谱》、《金华太常周氏宗谱》、《都昌黄氏宗谱》、《温陵刘氏宗谱》等七种家谱,所谓朱熹谱序竟为同一版本:
余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若君之尊,无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之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上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上述七种家谱的所谓朱熹谱序,除"今阅□氏谱牒"中的姓氏,分别为"洪"、"吴"、"戴"、"郑"、"周"、"黄"、"刘"一字不同外,其余文字全部雷同。显系冒名伪托之作。
类似的情形,在所谓文天祥的"谱序(跋)"中也表现出来。《(安徽休宁)余氏族谱》(乾隆四十七年)、《(江西婺源)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民国6年)、《(浙江淳安)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宗谱》(康熙三十三年)均刊有所谓文天祥"谱序(跋)",也是同一版本。文中"□姓族谱",除了其姓氏分别为"余"、"胡"、"姜"一字不同外,其余文字均雷同。按常理推断:文天祥不可能同时为几种族谱写同一文字内容的谱序(跋),其中必有伪作。
如何认识家谱中这类冒名伪作谱序以及后面章节介绍的世系中冒认名人为始祖的现象呢?我们知道,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已经定型并普及,尤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几乎到了村村户户修家谱的地步,且相互攀比,成了全民的文化习俗。这期间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家谱,其中不少为学有素养之士编修的家谱,资料扎实,编排得当,文字优美,堪称家谱园地中的上品。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家谱,为一般草根民众所修,适应普通民众修谱需要,社会上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一般人家编修家谱,他们为迎合一般民众攀附显贵的心理,往往把名人谱序、名人始祖移花接木地安到所撰写的家谱里,致使家谱中出现不少伪作痕迹,影响了家谱的质量。
今天,当我们整理研究旧家谱时,当我们编修新家谱时,不仅对谱序的真伪,世系传承的真伪要作求真存实的辨析;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旧家谱的观点、内容、体例,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家谱这一传统历史文化在新的条件下,为凝聚中华儿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至于家谱中个别谱序真伪的问题,我们也不必苛求于前人,按中国家谱"信以传信,疑似传疑"的编修原则,似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此类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传统的中国家谱文化中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
作者:王鹤鸣,研究员.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