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双拼”这个字眼直接跳过,“双拼”跟我的生活没有交集,直到今年。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同学分享学双拼的感受,让我有了兴趣,等看完分享我就决定,我要学。
理由如下:
我用的是全拼,效率极低,经常会遇到敲了一行字母,可是需要一个一个字地选择,而且因为近似的读音太多,经常把选择菜单往下翻好几页才能找到需要的字或词。敲字和选择的过程感觉非常不好。
经常在输入内容比较多的时时候会很纠结,可是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敲。不停地在敲字和选择中徘徊而无能为力。尽管我不是靠敲字吃饭,可是打字还是一个肯定逃不开的事情,如果我不去改变输入效率低的现状,会这样一直下去,每次敲字都会不爽。
现在双拼这个玩意儿出现在了我眼前,让我意识到有可能让我的输入现状发生改变,如果我选择现在改变,那么我必然面临短暂的不适应和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可是我相信扛过去了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学习的过程大致如下:
google明确双拼的定义。
把电脑和手机的输入法改成双拼。
google别人的学习心得,看很多。当然总量有限,因为用的人毕竟少,需要甄别。
手抄双拼韵母表。
打印尺寸不一的韵母表,贴在可能涉及使用拼音输入的位置。
开始练习,重复。
整个过程有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因为把自己放到了双拼的环境中,没留其他退路,所以强迫调整习惯。有过几次想要暂时调成全拼,理由是会影响当前沟通效率,每次敲字的时候需要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切换,还需要花时间去想手指应该去哪里。但后来强迫自己放弃这种想法后蹒跚前行。
两周时可以脱离全拼韵母表,以为没问题了。可是发生了这么一件事,2月28日在北大听讲座,做笔记的时候发现一件很不爽的事,边听边记得时候打字老是敲不对,感觉继续不下去了。那时想:尽管全拼效率低,可是好歹可以记录,敲出字没问题,可是现在用双拼面临的是敲不出字,所以想放弃。
这时候放弃又不甘心,后来死马当做活马医,就选择了一种很傻很粗暴的方式做了一次尝试:开始默写键盘韵母分布表,把键盘的字母加韵母分布强迫自己默写。开始很难很痛苦,一咬牙就挣扎着继续了,后来磕磕绊绊大概写了下来。一次痛苦过后接着重复就简单了很多,后来连续背写了20遍。做到后面就容易很多。
3.6日看到Xdite这样一个说法,大脑提取练习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重点->白纸->记忆->写下->对比->重复,整个过程需要时间,会经历痛苦,会:”酸麻地挣扎”,一般人会下意识的放弃,但事实上这个方法却是得到深刻记忆最有效的方式。完全是这样的体验。
这篇文章就是双拼输入的,尽管还是慢一些,但比之前全拼会好不少。尽管现在还不是太熟练,但在可预知的未来会快起来,因为可控,因为这是方法本质决定的。
一个事情一旦决定,做就好了,傻傻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