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颖茗草
1、
尽管我一直看起来很努力,但其实我的内心超焦虑。
我甚至觉得我的努力真的只是“看起来”而已,毕竟它并没有结出什么大果实:
我参加了这么多培训,却依然感觉没有大长进;
我尝试了这么多条路,却依然没找到自己可以前行的方向;
我阅读了这么多本书,却依然没过好自己的人生。
尽管我知道这应该是“常态”——不止读书的动作是常态,就连焦虑的动作也是常态。
但比起这种“常态”,我又觉得如果我不焦虑,那我也成了异类,要么就是已经突围普通人的“异类”,要么就是压根不努力的“异类”。
2、
虽然书籍是人生的导师,而且孔子也有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为什么我们总会有一种有读书等于无读书的感觉?
翻完百页纸,却发现脑海空白一片;啃完一本书,却吐不出一个字;抄完几段文,却不知能派上什么用场;想起文中几句话,却不知道如何转化……这些场景你有木有?很压抑很纠心的感觉,有吗?
为何别人读书能成牛人,自己却只能成为渣渣?真的因为智商是硬伤吗?还是因为书也嫌贫爱富了?
或许,都不是,只是因为我们读书的方式错了。
3、
对于读书方式,网上的方法论已经铺天盖地。
有效的无效的都有,简单的复杂的也都齐全。
只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复杂”的含金量才高,“简单”的只是没水平。最后,复杂的没能坚持下去,简单的又被我们不屑一顾,然后就又陷入了“雁过无痕,读书无感”的死循环当中。
其实,有的时候,成功真的不需要太复杂,因为简单才是真正的皇道。只要选定其中的一两种方法坚持到底,也可以收获丰盛。
4、
最近发现,日本的作家们对读书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且他们都善于把它们撰写成书,把这些方法分享于世人。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才得知日本年人均阅读量是70本,而我国才0.7本,是我们的100倍,简直秒杀我们几条街。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因为意识里的重视度外,还在于他们怎样去阅读。
如果只是死读书,人就会越读越没劲;相反,如果能从中体会到它的威力,就会越读越上瘾。
如果能让读书这行为得以保持,就一定要建立在: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还是得寻找能有效收获的阅读方法,把它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坚持得毫不费力。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阅读方法。打造了一条活读书的阅读流水线:输入、反馈、输出。
我之所以称它为流水线,是因为这条流水线简单,而且当把这种思维模式养成一种习惯,那么读书就不再担心毫无收获了,而是像流水线那样,会产出源源不断的“阅读成果”。
5、
输入线:学会问
“我想解决什么?这书又能给我提供什么?”这是最基本的问,这两个问题会把你读此书的目的,以及你所要读书中的内容都清晰告诉了你自己。
带着问题去学习,就是最直接的“寻医问药”式的阅读,当阅读完毕,“病”也就痊愈了。
反馈线:学会说
从别人那里看的叫文字,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叫分享。
学会说,不旨在我们死记硬背,一字不漏地重复原文,而是让我们简单地复述。这种复述可以是自己的一个小总结,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
因为“说”,所以我们会强逼性地要求自己有所记忆,有所理解,才不至于会“哑口无言”,这也是一种反逼输入的方法。
输出线:多参加读书会
与以往“写作”的输出方式不同,作者更鼓励我们去参加读书会,就像赵周老师线下拆书帮类型的活动。
为什么这是一种特好的输出方法呢?
因为众人一起,我们即使不想阅读,最后也会因为碍于“面子”,而认真阅读;
再者,能推荐一起阅读的书必然是一本好书;
再有就是因为众人一起讨论,就会擦出思维的花火。毕竟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可能一样,这样用你的苹果就能交换到更多的苹果。
5、
读了那么多书,怎么样也得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好一点吧!
要不,还真对不起这眼睛的辛勤,这脑袋的转动呢!
当我们真的想放弃读书时,不妨来先试试《深阅读》书中的方法,说不定瞬间觉得收获丰满,从而再也戒不掉阅读。
无论生活何样,读书都应该被坚持下去,因为我们都想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参考书籍:《深阅读》
作者[日]斋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