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育儿博主,我经常被问道:
“我今天情绪太糟糕了,结果把孩子给吼了,感觉自己不是个好妈妈了…怎么办?”
“你看别人家的妈妈又能干事业,孩子也优秀,为什么我天天在家还陪不好孩子呢?”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我就带不出那样的孩子呢?!”
我经常回答的一句话就是:
接纳自己,不必强求!
我们大多的时候,都在和别人比较。如果你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妈,是不是就觉得打骂孩子都是件特别正常的事?是不是觉得女人要干好事业也没那么重要?是不是觉得孩子只要不烦我干啥都行…
你发现没有,当周围的人都差不多,或者没有比较的时候,你什么问题点没有。
可是一旦开始拿我们自己和外界去比较了,这种不自在就发生了…
其实我们遇到类似的困惑时候,好多人把这个问题解读为“我不行!”
而实质的问题是——我担心我和“那个妈妈”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得不到更多的认可。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1.什么是“接纳”
很多书籍里会告诉你一个词,叫“自我接纳”。什么叫“自我接纳”呢?在《恰如其分的自爱》这本书里,作者说:
自我接纳就是,如果我只得了60分,在坦然接受60分的基础上,我会为了取得100分而继续努力。
什么时候你能够去接纳一件事情,就意味着,你已经接受这件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你出门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钱包弄丢了,我们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接纳”这件事情,而是想要回头去找、贴寻物启事、甚至报警的方式尽可能的挽回损失。
当我们把这些事都做完了,可是一切都还是没有改变。钱丢了就是丢了,银行卡赶紧去挂失吧,证件没了就去补办吧…我们就会换一个角度去来应对这件事情。
从这一刻开始,你才开始在“接纳”这个事实!
其实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开始我们都不想接纳,总想通过各种方法去改变自己。但是过来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觉得,“也就这样了”,我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甚至还会继续丢分。
那么,就告诉自己:
我做到这样就可以了,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了。
可是,接纳自己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努力了呢?
2.接纳≠躺平
“自我接纳”并不是说接下来就躺平了,也许你还在用任何一种方式去让自己变得哪怕更好一点点,但是,不会再给自己施加任何的压力,不会再拿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是自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
举个例子,你失眠过么?
在失眠的时候,喝牛奶、听音乐、数羊…各种方法都用过了,还是睡不着…
好吧,那我就接纳自己今天晚上可能会睡得很晚。那么,不如坐起来看会书,让这个时间不再继续在纠结中度过,而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等我困了,再睡就好了。
所以,“接纳”不代表“躺平”,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
相反的,接纳是真正改变的前提。
3.接纳才能把改变聚焦在事情本身
所有的“改变”,都有一个前提:
我们处在放松的状态下。
在放松的状态下,我们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上。
大部分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都质问自己“我问什么还是做不好?”(为什么我无法做出改变?)当我们一直在和自己较劲、批判自己、或拿别人的眼光来控制自己的时候,我们所期待的“改变”反而会被叫停!
所以,心理学里说:
改变往往以允许自己不改变为前提。
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自我接纳”。允许自己睡不着,反而就困了;允许自己紧张,反而就放松了。
可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有“掌控感”——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一定要做到最优秀——大概率反而会做不好事。因为这样就会让我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和自己较劲上,而没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
接纳自己是个容易“爆发”的妈妈,才能看到原来自己也需要被关爱,才能疏导掉自己的各种委屈;
接纳自己不是个多面手,才能不强迫自己“工作生活两手抓”,积极调动各种资源来节省自己时间,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接纳自己没有当老师的潜质,才能不纠结自己带不出“学霸”,而把注意力放在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暖的“家”…
咱们做个60分的妈妈,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