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真的是讲的太好,我翻开前言就放不下了,总共52章一口气读了二十章。我不知道被啥吸引,但书中每个原理都会用二三个例子来论证,看了后,让我联想到生活里许多我们行动决策的案例。
以前读书很少看前言,但这次,我仔细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主要是米开朗琪罗的一个故事,勾起我读下去的欲望。先听故事
米开朗琪罗完成当时一件《大卫》稀世雕塑作品,人们都啧啧称奇,罗马国王就问米开朗琪罗是怎样创作出这样一件完美作品。米开朗琪罗笑着答道:“我只是把那些不需要的去掉而已。”
这则故事,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没有确定成功的方法,但一定有确保不失败的方法。正同一个名人所说一样:我不能说出什么使我成功,但我能说出什么阻碍我失败。是呀,我们不知让自己怎样快乐,但知自己怎样才不痛苦;我们不知怎样让别人对自己好,但知道怎样让别人对自己不坏;我们不知怎样写出人人喜欢的好文,但知怎样让大家不会讨厌。成功的方法是没有的,但避免不失败的方法还是有的。
本书,就是告诉我们那些会让我们遭到失败的几十个案例。对我启发最大,有五条。
一、理由过度效应
有个人做个测试,在排着长长的队买票时,他先走到一队对排在前头的人说:我要买票,能让我排在前面吗?那人说:不能。他又换到另一队,对前头的人说:我能排在你前面,因为我要赶时间。那人同意了。最后又走到一队,问前头的人说:“我能排在你前,因为我要买票。”那人也点头了。
你看奇不奇怪,人就是要有一个理由,同一个事情,有了理由,就会让人容易接受。没有理由,就会让人特别排斥。正因为这个效应,我们很多时侯让人牵着鼻子走,被人利用。比如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情人节、愚人节、光棍节,都是商家找个让我们主动掏钱的由头。我们以为过着自己的节,却上了商家的当。
当然我们不是做事不要理由,有了理由不能避免失败,但没理由、虚假的理由、错误的理由,肯定会失败。因此,做事要理由,只是要自己能明确理由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二、选择疲劳症
有四个重罪囚犯向法官申请假释,甲犯被判刑28个月,乙犯彼判刑18个月,丙犯被判刑20个月,丁犯被判刑16个月。想不到甲乙犯通过了申请,丙丁犯没有得到了假释。
这是为什么呢?书中解释:法官前面选择比较轻松,没有什么压力,就批准了申请;但到了后面,却感到了风险的增加与精力降低,便会不愿作出决定,犯了选择性疲劳症。
所以,我们在面向多项选择,要趁早尽快作出决定。给别人建议时,重要的尽量放在前头。
三、关联谬误
有个城里女孩到乡下亲戚,做客。吃饭前,她看到一堆粗糙难看的碗,左看右挑,发边旁边一块好看点的碗。她盛好饭正吃时,亲戚小孩想上来说什么,被大人阻止了。她以为别的事,没什么在意。她就美美地吃了三碗,饭吃完后,她待大人不在时,问小孩。小孩:“姐,这块碗,是我们喂小狗的,你来前妈妈洗好了,放在一块忘记拿走了!”女孩听后,呕吐不止,当天死活要回去。
不知道狗碗,她能吃三碗;知道后,就呕吐不止。这就说明,人会犯关联谬误。一件美好的物品与一个讨厌的物/人,联系起来,也会不喜欢。一件衣服,听说是哪个明星的,大家会抢着要;听说是哪个贪官的,大家会躲之不及。
想少犯这个谬误,我们平时就要理性点,不盲目崇拜权威,从客观实际出发,至少要让脑子醒一会儿!!
四、激励排挤效应
英国政府曾在殖民统冶印度时,印度有一地方有好多的蛇。英国政府发布公告,出钱收买当地民众捉的蛇。本来以为这样.,蛇会越来越少,想不到越收越多。后来,政府派人,下去调查,才得知:好多老百姓都不出去捉蛇,而在家养蛇。
英国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想不到不但没起到鼓励作用,反而导致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哭笑不得。这就是激励排挤效应造成的后果。
激励排挤效应,本来是想鼓励对象发挥积极作用,但实际是消减主体的动力,甚至往相反方向发展。所以,在生活中,想鼓励一个人做事,不要纯粹拿钱了事。不然,你的孩子,哪天,你没给钱了,躲在哪个角落睡觉了。。
五、劳力辨证现象
去年,我买了一些玩具车部件给小外甥,需要自己动手才能组成一件玩具。小外甥还真聪明,捣鼓了三天,竟组成玩具车。他便玩得爱不释手,一会儿也舍不得放手。过了几天,邻居的孩子上门看到,想玩下。他却死活不肯。后来,邻居拿两个比他精致得多的玩具,他都不同意。后来,妹妹好说歹说,才同意,借给邻居孩子玩,且他要在旁边看着,生怕人家拿走。
当时,我不在场。得知后,就笑了,明白是什么原因。当时,虽然不知“劳力辨证现象”,但在别的书了解过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投入时间、精力后,就会过高估计事物的价值。我的外甥那件自组玩具,价值是大大小于邻居那两件玩具,但他就是不愿意,是因为他花了时间,花了精力,才会那么坚持不放。
这个现象,就是告诉我们:想要人珍惜,先要让他付出,付出越多,他才会越珍惜。易得易失,难得难失。我知道前天付出了半天时间,才想分享给大家。。。
别的内容,大家自己去找书看。因为你花了时间去看,才会去珍惜。
这本书,我看了,有点明智;你看了,比我更明智哟!!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