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219天。网络中级五期。2017.12.24
焦点课上讲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不要将两者混为一体。当时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人无全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完美无缺,犯点小错误、出现点小问题很正常,不能因为一两件负向事情,就给他人错误地“贴标签”,把问题等同与人。今天看“远离问题”的谈话一节,突然领悟到,上述仅仅是从字面理解了“问题”与“人”的关系,至于如何将“人”远离问题看,是需要花费一番心思的。对一个非自愿来访者而言,尤其是孩子,他们意识里已认定自己是“有问题”的人,即将问题与人等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可救药,但又迫于某种压力或权威或需求,不得不走进咨询室,所以他们是主动的反抗、积极的抵触咨询的,按常规的咨询模式是看不到任何效果的。但当咨询师不按来访者心里“预设”的“套路”或程序出牌时,他们较强的防御心就会一点一点地减弱,直到消失。正如书上讲的,先花几分钟时间询问来访者生活中的任何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如“和我说说你自己”“路程远吗?”“你从事什么工作?”“你平时都做些什么?”等类似的题外话。通过这些与主题似乎无关的聊天(实际上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收集资源”,发现来访者的身上优点所在,并适时地予以欣赏和赞美,然后将其用到解决现有问题上。这似乎又验证了“关系大于一切,有关系才可能有合作,有了合作,才会有改变的可能。”先建立关系,再说事。一开场就直奔主题,那肯定吃“闭门羹”,所以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