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说下我接触商业的过程,大学是理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我性格天生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吃了很多哑巴亏,因此大四实习选择去做百度推广的销售。一个还没毕业的我每天要打100多个电话,期间忍受了无数的挂电话、辱骂甚至找你吵架,那一阵子我每天几乎红着脸回学校。好在终于迎来了好结果,一个客户同意见面细聊这事,部门经理安排一个老销售陪我一起去。
那个女销售很会聊天,去了之后话题基本被她们两个主导,我一直在配合点头哈腰。突然那个老板问我是什么学校的,我回答道河海大学。他语气轻蔑的说“这么好的大学出来混到这里做销售,读书果然没用”。那一次是我被打击最大的一次,比在电话里被客户辱骂更伤心,自那次起我心底就暗下决心: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你们这些人都可以成为老板,我为何不可!
因此从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为了这个梦想而学习思考。
有想象力的人写作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写作非常有条理,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写作则非常零散。他可能一会想到这个一会想到那个, 因此他们是一块一块的写,最后用逻辑思维把它拼接在一起。如果拼接不了他们会想尽办法把两个不相关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家再读我文章的时候一定感觉到叙述混乱、思维跳跃、天马行空,不过没关系,还是那句话只要从我的文章中获得一丝视角和思维上的灵感我就很心满意足了。
多少人被压力所击毁
最近在思考把爆款文章整理起来提炼共性和特点并以此来给日后的新媒体运营一个基调。虽然知道该方法只适用于已经存在的商品和服务,但它确实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在整理并思考如何打造直击人心的内容时,无意间看到了《春雨医生ceo张锐过度疲劳离世》的旧闻,文章里同时列出很多类似的互联网人死亡事件。上面每个人都是行业精英为了目标不断拼搏着,他们考虑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却忽视了自己身体,最终都被疾病所击溃,离开人世。这让我想到一个布鲁斯威利斯的电影《未来战警》——时间设定在未来,机器人已经发展到只要我们在家里就可以通过大脑控制它所有的行为。机器人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传递给我们大脑神经让我们感觉完全是自己在做这件事。我想如果创业者拥有这样的设备多好,他完全可以忽略身体健康只是去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惜我们不是。如果我在这里说你们要锻炼身体、多休息、不要熬夜,那说的和没说一样,没人在乎也没人听得进去,因此这篇文章会用理工科思维讨论加班熬夜这个话题。
我们为什么崇尚加班?
我的商业启蒙导师查立的新浪博客“喜马拉雅熊”有篇这样的文章《创业乃命中注定,成功靠卧薪尝胆》,文中提到了很多适合创业的星座。我原来不相信创业是天生、命中注定的,直到看了很多精英人士病逝的消息才慢慢理解这句话。这里的天生并非指能力而是指性格,不同星座的人抗压能力、性格特征迥异。比如我的白羊座,周杰伦的摩羯座等星座天生乐观、积极向上,面对再大的困难烦恼也可以轻松睡着,我高考前一晚都没有失眠。
加班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恶习,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未完成的工作加班,但是现在很多员工是看到别人都在加班而无奈选择加班,担心不加班影响升职加薪。你如果再问那些自愿加班的人,他们会说因为老板喜欢加班的员工,完全为了加班而加班。为什么会这样?
有个历史原因,自古以来普通农民要摆脱阶层就必须非常努力的读书考秀才最后当状元,想发展就必须靠拼命努力。这种封建社会制度下诞生了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这些激励人心的故事,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科举考试制度时代。现在孩子早教都有个叫“国学”的东西,把这些古代人物努力的鸡汤浇灌给下一代。因此每当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如何更加努力把它做好,而不是思考要不要转换方向,似乎努力比思考方向更容易。
现实的原因是,很多创业这都是从BAT出来的,他们开公司后自然会把BAT作息时间和企业文化带入自己的企业,因此加班对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领导人都经常在公司干到八九点,其他员工能不加班?
越熬夜越低效
过去二十年来,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拥有三套负责认知、决策的脑系统,分别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存储脑”。思考脑是帮助我们深度思考问题,它运转速度慢,需要持续地投入注意力,它会消耗大量能量带来疲劳;反射脑反映速度最快,处理问题完全是自发、无意识的;储蓄脑作用是帮助我们把所有信息分类存储。思考脑和存储脑保持平衡:其中一个激活另外一个就休息,反之亦然。当我们睡眠、休息的时候存储脑会迅速开始工作,它整理、操控、存储和更新脑子里的信息,以便让我们从中归纳知识得出见解,它擅长看到不同事物的联系得出创造性想法,所以有的划时代的发现发明来自于梦中也不奇怪。因此适当的休息是必须必要的,它能让你更高效、更有远见!
反学习曲线的加班
学习曲线意味着企业面对新事物刚开始会花费很多时间学习了解,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掌握越多,做事效率越高。按照这个曲线图理解:起步期辛苦加班,之后可以享受高效的工作。可惜事实上很多创始人贪大求全,一旦开发好一个产品,就希望给他增加更多的功能。这样不停的反复,让员工一直处在加班状态中,而不是想着如何在细分市场深根细作!
速度与质量的悖论
互联网时代我们一直在强调速度的重要性,发展要迅速、回复客户要迅速、追热点要迅速。你会发现企业被热点和用户牵着鼻子走,完全忘了自己应该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如何把这个价值最大化。及时响应意味着企业需要有人24小时在线,其代价不但是让企业员工身心疲惫更多的是带来了太多的噪音,让用户周围充斥了无用的信息和不需要的功能。所以专业深度的分析和独特的思考角度甚于及时性。
太缺乏有理念的创业者
这些经常熬夜加班的创业人太过于烦恼是因为自己做的事情并非自己的梦想,没有足够的热情和想法把事业打造出独特的软性文化从而形成壁垒,自以为不断地堆砌硬性数据就可以形成优势。堆砌硬性数据的代价是你必须迅速融资、不断招人、拓展市场防止被他人轻松取代,因为你没有任何优势。
当你没有梦想你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当你在寻找创业时机的时候,记住当你发现你的理念没有人做或者被别人敷衍的执行时候就是你创业的最佳时期,千万不要让心里的女神被别人糟蹋!因此我到现在也认为创业只需要两个准备:①性格准备:天生乐观;②理念准备:知道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畅想未来
婴幼儿拥有非常强大的专注力,源于他们浓烈的好奇心,生活中的每一个脚步对他而言都是新奇有趣的。好在现在游戏化思维已经被商业市场所接纳,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游戏化设计融入公司当中,到时候你没完成一个任务都是像打败一个游戏BOSS一样让你开心;同时游戏化思维会融入学习当中,每当你学习一门知识都可以通过及时反馈让你改进、通过互动和勋章让你坚持、通过最终关卡让你检验成功,最终你会发现你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心,像一个婴儿一样吸收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让有事业心的人不熬夜非常困难,原因是我们缺乏一种仪式感,一种可以让我们从一件事脱离到另外一件事的仪式——可以是一个游戏、软件或者智能设备。一旦你戴上它就可以被里面的声音,景色,人物所吸引让你完全融入其中忘却不该烦恼的事情。
最后我们继续一个医疗机器人大白,它可以实时监测我们的身体状况,帮助我们推荐最合适的饮食和休息方案,照顾我们的身体,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及时提醒我们去医院。
最后转载知乎是对于互联网企业加班话题的讨论:
@谌斌的回答:我们做互联网的,跟本不加班。因为我们从来就不下班。一睁眼一闭眼全是电脑。
@邱国荣的回答:已经有两年基本上不加班了,做的还是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工作。公司的流程很重要,完善的管理流程,可以让公司工作计划走得很稳健,我们不为追求加班而加班。另外,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是否常加班,发展早期为了快速推出产品,走向市场,加班是为了争得时间。
现在,互联网公司都迫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在不停的求新求变,可以回头想想,很多东西并不值得你去做,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精作细,也一样可以活得很滋润。最关键的,不要看到别人加班你也假装加班,那是毫无意义的,做好自己每天的工作计划,保持高效的工作节奏,做完了就可以下班。工作很重要,但不应该是全部。
@小瞒的回答:
1.我工作在杭州,知道到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大牛阿里巴巴有个不成文习俗(请允许我用习俗这个词),996,就是早九点,晚九点,一周工作六天。至于这个制度的缘起,要来源于阿里巴巴的出生,那时候靠内贸网和外贸网出口通起家,传说8年赚了35个亿,养活了淘宝,之后的支付宝,天猫也发展起来了,而阿里起家的时候靠大量的电话销售和直销销售,对于这些销售的客户,如果销售能够做到一周只休息一天,对签单有很大的帮助(客户购买阿里产品的热度不会很快降下去)所以变成了阿里的基因,一直流传至今。
2.bat中的阿里坐落西子湖畔,而现在的杭州的创业公司老板一部分直接来自阿里系,一部分被阿里熏陶过,自然而言沿用了习俗,一心只想满足客户的需求,却忘了员工的需求。岂不知“把用户放在第一位”这句话的主语不是CEO,也不是企业,而是企业的员工,如果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怎么能让你的员工心甘情愿的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我更喜欢戴尔“员工第一,用户第二”的企业文化。
3.上面也看到了,我已经表达了对此问题的观点。而加班的出现,根本的原因就是钱,CEO们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招人,只能以各种方式来通过加班来省钱,仅此而已。让我想起了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里说的)说过的一句话,中国这代的企业家(马云等)要比上一代(柳传志等)弱很多,现在在逐渐认可这句话,至少有一点,他们没有努力去改变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理念,辜负了改变企业生态圈的义务(请允许我没有用责任这个词)。
4.员工为什么也愿意去加班呢,那是因为其他的企业更烂,烂到小企业的员工谈离职更喜欢在11号。大多数互联网打工者,或者说大部分80、90后生存压力大,还没有挑战这个行业陋习的勇气和行动,这不要急,我相信中国是正向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我也是80后的一员,工作三年,互联网行业1年半,以前想做职业经理人,现在发现太多的陋习,太多的需求等待被满足,也许这是我转向创业的动力,现在还太年轻,以后慢慢考虑,先学东西,提升自己再说其他的。如果将来有所作为,去创业了,实现员工一周工作40小时,会是我必做的事,为改变行业陋规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我相信真正对员工好,员工就会对你好,与其把钱花在推荐入职的奖金上,不如发给员工,让员工口碑传播你的好,岂不更欢乐。
@邓博元的回答:
在我国,绝大多数人依然处在为生活而工作的阶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挤,甚至为了收入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都情有可原。而从集体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国企,民营互联网公司对效益和竞争力更为敏感,在市场中的生存难度更大。怎么办呢?我国有一点“很好”:拿利益绑架他人一起去破坏制度,好像是没关系的。美其名曰“主观能动性”。于是勉勉强强你情我愿,那我就闭嘴吧,大家都不容易。只要工资高就行,我能加班,给公司创造更多的收益。
另外一点就是天朝人喜欢搞典型。
-- 拉两个技术大牛工作狂,让你们感受感受同事间的压力,最好和他们一样为公司多多奉献。
-- 诶你看那个公司搞加班,我们也要搞对不对?
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生活状况的比较,陷入优越感和鄙视链的形成,对规则的思考就越来越少。
越来越麻木的社会,助长了规则破坏的泛滥。
致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随意说我和我的同学们庸俗,但钱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致相信人就该拼死拼活否则会和企业一起被淘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我在北欧待过一段时间,知道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好方法不是延长工作时间,而是完善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将生存压力降为零。一些几十个人的小公司,每天工作6小时,一周5天,照样能做出行业领先的东西。希望我国也有脱离“为生活而工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