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游戏力工作坊第一天,学习游戏于孩子的治疗意义。
“治疗”这个词一般概念来说,是针对疾病的。但教育本身就是治疗,成长中的孩子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和坚定,经常需要温和而包容的方式慢慢与世界相处融洽。游戏,就是成年人来到孩子世界,为他们的成长搭建阶梯的最好方式。
举两个游戏的例子:老大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写字。在小小的格里用手握住细细的笔,写一个又一个字,对6岁孩子而言是个费力的事。况且孩子在教室里坐了整整一天,浑身的能量得不到释放,就更难坐下来专心致志地抠那些字。
我们一起发明了一个游戏:用身体写字。
先是脑袋。
我正在照顾刚满月的妹妹腾不出手来,儿子问我一个字怎么写。我本来想说一横一竖之类的,连我自己都觉得抽象,而且无聊,就干脆用脑袋在空中划出来。
儿子一下就笑了,每个字都拿脑袋写,动作本来就滑稽,他还无所不用其极,摆出搞笑的表情动作来,自己照着镜子边写边笑得肚子疼。
脑袋写字玩腻了,他就转过身来用屁股写,这个更是逗死人了。用屁股写的每一个字都让我来猜,我说你这写的是连笔字,我猜不出来。
他说对,而且你知道吗?我一下子能写出两个连笔字来,因为屁股有两瓣。
这回连我也笑得肚子疼了。
这一课的生字很快就写完了,他就去翻更多的字来写,要我猜。就在游戏里,很多字不但掌握,而且还很熟了。
后来他自己发明了个难度更大的:为我写字。
也就是说他站在我的对面,写每个字的镜像。在我看来,就是正的。
这个写镜像点亮了我心里一盏小灯泡: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写字的时候,就是有一个阶段会左右不分,把字写成反的。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可惜我们父母能接纳,分数却不接纳。很多孩子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那些明明已经掌握的字上扣分。
如果孩子愿意玩“为你写字”的游戏,他就需要搞清楚:到底怎样是正的,怎样是反的。镜像阶段,会非常容易地带着乐趣跨越过去。
我们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目的去玩这个游戏,但是儿子上学以后,写字方面完全不成问题。只要今天教的,他就能掌握。
学习是有加速度作用的,一年以后,儿子已经阅读不带拼音的书了。
儿子零基础入学,我本来是做好了“得零分”,“跟不上”的打算的。
刚入学,他基本上不认识字,写字也是幼儿园涂鸦水平,笔都拿不稳,线也划不直,与其他早已能自主阅读和书写的孩子相比,水平是天上地下。
经常有父母问我着急不着急,我说不着急。非但不着急,还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骨头要慢慢长,树根要慢慢扎。突然一下迅猛成长,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说不定就以骨质疏松为代价。成长太快,本身就是创伤。
聊到这儿,父母们都喜欢问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能做到这么淡定呢?
游戏力的另一个作用是:让家长变成孩子,拥有更多接纳的容量。
如果我们每天严肃克板地盯着孩子:这个字怎么写,笔顺如何,握笔要正确,用力要平稳…………当孩子跟不上的时候,难免会焦虑。因为严肃克板,就容易制造焦虑气氛。
如果焦虑再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那可了不得,恐怖片上演:我的孩子不如别人,自卑怎么办,考试倒数第一怎么办,老师找我约谈怎么办……
越焦虑,就越焦虑。
可如果成年人通过游戏来到孩子的世界,他们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个孩子。在大笑中,孩童的记忆回到身体里,在游戏中,尤其是那些肢体活动的游戏,会唤醒我们放松的感觉,自然不会太容易勾起那么多焦虑。
学习变成玩耍,关系得到放松,孩子不抵触学习,更不提防父母。一切都在良好的亲子联结中,良性发展。
下次找时间分享更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