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豫宛一个四不靠的乡村里,不靠市、不靠镇、不靠山、不靠水,只靠天吃饭。大嫂的评价:啥破地方;老公的评价:啥鸟不拉屎的地方。真是越有文化人越没素质。地方是不好,架不住有金龟婿和金凤凰(嘎嘎,先让我得意会)。我们姊妹四个,你要问二嫂和姐夫为啥没吭声,一是因为他们人品好,二是因为他们两个的家乡也好不到哪里去。谁让大嫂和娃她爸是乡村结合部的人呢,人见过世面,有发言权。不过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属于年少无知,心里一直向往着以后在我们镇上生活该有多好,如果现在再说,我只能说,你们那啥地方么,整天车声轰轰,尘土飞扬,过个年稀松冰凉。
话说进入腊月以后,年味开始慢慢弥漫,学生期盼放假、在外的盼望回家,在家的劳动妇女开始打算过年种种,因为小时候基本跟着劳动妇女妈妈过的,所以视角大多从劳动妇女出发,见谅哈。
首先,小孩过年的新衣服要早打算 ,因为是全手工的,要扯布、画图、裁剪、缝制,废老鼻子功夫了,初一穿出去要为老妈代言呢,妈妈当然十分上心,样式尽量新颖、不撞衫,加起来估计要个两天左右,这是说一个娃的,费时视数量多少而定,我家的请自行乘四,所以说上世纪的劳动妇女也是又辛苦又全面,样样技能都要有。
其次,不容易坏的菜要早开始储备,说了我们是一个四不靠的乡村,这些子干菜和比较重的菜就在走街串乡的货郎那里卖了。白菜、萝卜、土豆自不必说,重中之重的就是粉条 ,这个春节食谱中顿顿都有,如果卖到不好的,一煮变硬发白碎渣,就等着祥林嫂式的给每家亲戚解释当时是如何不长眼没分辨出来的。
插播一下,中间可能是老爹或是小伙伴的爸爸出门回来了,原来不叫打工叫出门在外,是不是更文艺些?我们那里的男的大多出去做椅子或是沙发,老爹现在还一手好雕花的活,我和姐姐出嫁时都带了老爹亲自做的两把椅子,扯远了,家里当家的回来经常带一些平常难得一吃的糖果或是干果,够大家兴奋好几天呢。
最后,就是序幕了 腊八粥,好多地方比较重视,可能因为老妈当年是无神论者,也没去寺上或是庙里讨碗粥喝,只是在家里把几种豆子集中在一起煮了喝,因为也算是过节,可能会加个鸡蛋,具体加不加是当年当天老妈的心情,所以说村里娃真是可怜。
过了腊八,大家不得不忙起来,除非是不想过了,好多事情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