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生会又要聚餐了,小莫心里知道,自己少不了又要逢场作戏。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单纯的学生聚会也受到了社会“酒桌文化”的影响,模样青涩的学生们也学着混迹于官场,商场之间的社会人的样子,在餐桌上推杯换盏,恭维劝酒。
小莫不喜欢这样的聚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哎,你们几个怎么不给学长学姐敬酒啊,刚加入学生会,要懂点规矩啊,尤其要尊重学生会的学长学姐啊。”
“可是,我们不会喝酒”
“那就少喝点,意思意思就行,主要是大家互相认识一下。”
说是简单的相互认识,可是谁不知道这酒桌聚会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成为学生干部的捷径呢?
小莫讨厌极了这种场合,她不擅长喝酒,也不擅长说场面话,更不喜欢和陌生的学姐学长们拉关系。与其参加聚会,还不如自己躲在寝室里面看两集韩剧呢。
但是,为了遵守所谓的学生会的规矩,表示对学姐学长的尊敬,小莫还是极不情愿的拿了一杯酒向着被人群包围的学姐学长走去。
这样的场景不会是第一次,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很多和小莫一样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也会参与到这样的酒桌文化中。要想加入学生会,成为学生干部,聚会应酬成为了每个学生必须学会的事情。
毕竟是刚刚结束了高考的一群学生,你能指望他们在酒桌上有多出色的表现呢?他们中的理科生单纯到只会写酒精的化学表达式,文科生也只会吟着“花间一壶酒,对酌成三人”,根本就没有多大酒量,哪里会酒桌上的阿谀奉承,懂的杯盏之间人际交往的规矩呢?
但是学姐学长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继续接受着别人的敬酒,敬酒者以能够和学生干部搭上话为傲,接受敬酒者以身边的人数至多为荣。他们并不认为这样的“酒桌文化”是什么可值得批判的事情,毕竟,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02
妹妹刚上大学,军训结束后和同班同学参加了第一次班级聚会,饭桌上,除了同班同学之外,还有班导生,即同专业的学长。
饭后,妹妹和我说,真希望第一次班级聚会能变成散伙饭,饭桌上的某些人举着酒杯对学长逢迎谄媚的嘴脸,她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
她问我,听说大学里的聚餐都是这样的,是吗?
我语塞,无法回答,甚至无法告诉她在大学里,这是常态。
在成人的世界里,酒早就已经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俨然变成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酒桌无’能人’”。“能人”能在日后有所求时给你提供帮助的人。
可是在单纯的大学群体中,酒似乎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聚会就像投资买股票,每个人都抱着能够多认识人,多交朋友的心态参加,有的人奔着结识绩优股的想法参加聚会,有的人抱着搭讪潜力股参加聚会。嘴上说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可心里谁都明白,朋友,说的可不是这样的饭桌朋友。
当然,走出大学校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适度的酒桌应酬与交际,是不可避免的;在大学里能有这样的酒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餐桌上的基本礼仪,避免毕业后进入职场闹笑话,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沉迷其中,把酒桌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场合,甚至成为一种众人追捧的歪风邪气,就必须要加以制止和警惕。
期末了,经过一学期酒桌聚会的“学习”,小莫俨然成了一个能够游刃有余的的游走在各种学生群体的聚会和老师的饭桌之上的那种场面人。小莫心里想着,这学期的奖学金和学生干部评优名额,应该稳了。
我的妹妹也不像刚进入大学时那样排斥聚会,对于酒桌场面逐渐接受了,因为她不想成为饭桌上的另类。
03
对于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准大一新生们,社交,的确是入学后大家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可是又有谁规定了社交只能发生在酒桌上呢?
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聚餐不是唯一的途径,酒桌也不是唯一的场合。
大学本应该是纯净的求学之处,为何又会沾染上社会风气。
一流的大学,三流的酒桌文化,这不免让太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也间接的培养了更多的精于杯酒之间算计阿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应宣传的是以能力服众,而不应推崇酒桌之间拉关系好办事的处世方式。
有没有想过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害怕的不是找不到学习的兴趣所在,也不害怕大学里没有关系要好的朋友,而是害怕一个个酒桌,一场场应酬下来,谁都不认识,没有人能在未来的四年罩得住自己!
一个个大好青年进入大学之前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梦想,为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可是一次次的酒桌聚会教会他们的不是努力拼搏,实现梦想,而是处好关系,方便办事,毕竟,酒桌上的社交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轻易帮助他们获得想得到的东西。
很多人被大学改变了,就像小莫,就像我的妹妹。
偶尔,我也会和妹妹说:你变了,不再是以前单纯的那个小女孩了,你变得社会了。
妹妹楞了一下,然后笑了笑和我说:不是我变的社会了,而是我懂得如何融入社会了。
不公平,大学生们在还没开始迈入社会的时候,为了不被社会视为异类,就要在酒桌聚会上学着如何融入社会,从某些角度来看,这是好事,但是,我真的希望除了大学的酒桌文化,我们未来的社会栋梁们能够换个方式,学习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