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学生发展的社会文化组织中一种独特的形态
随着认知科学的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把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视为社会实践活动,进而产生了"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者认为,有意识的学习和活动完全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于活动的语脉之外。
"教学"是以学生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学科的教学是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创造学生的发展文化的。因此可以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教学"原本就是"文化的历史的产物"。
但教学不等于发展。不过,倘若教学正确的加以组织,那么,学生的学习可以引领学生的发展,可以引发教学之外绝不可能有的一连串发展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从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我们教师就必需研究"教学的活动设计"。既然"活动理论"是指用"活动"的概念来解析人类的存在,行为与意识,人格活动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应当用"活动理论"视点去构想教学,而这里的教学指的就是教学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之间沟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理论者看来,所谓"学生的心智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内在特质与侧面在活动中通过活动得以形成,是"活动得以更加自立的定位与调整的心理构成要素之总体"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心智发展是个体在生活条件之中他们的活动所造成的变化结果而形成的心理形成物。
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指向人类积累下来的"社会经验"的习得。在这里,所谓"社会经验",就是"利用并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手段与方式"; 所谓"习得"意味着这种社会经验转换成学生的人格素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会种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不过,必须注意一点的是,学生并不是直接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活动本身,学生学习的是处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工具、机械、语言、科学、技术、艺术及其他知识之类的文化,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条件下,引发相关活动的步骤与经验。因此,学生与其说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不如说是学习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图式、原理与规范。正因如此,我们把教学活动称为"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学科的学习活动所发展起来的新的心理形成物,包括了自我调整、合作、规划、理论思维、认知兴趣、科学的概念体系等等。另外,习得"学习的方法与技术"之所以极其重要,也是因为教学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形成的。
总之,学校中学科教学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以种种教学活动作为源泉,引发学生的文化性发展。教学这一活动是有别于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换言之,教学是学生发展的社会文化组织的一种独特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