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这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子欲养而亲不待”等等,一堆洗脑式的口号来传达孝顺的好。当然,媒体企业等都喜欢拍这类的广告或者宣传片吧,传达正向价值观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公众对企业的好感 。以致于现在的年轻人,大学生都有根刺在自己的心里,面对“孝顺”这课题,都知道这是孩子的责任,都知道这是好事,在道德上,孝顺绝对没有错。可是整个社会一方面宣扬它的好,一方面却对何为孝顺,怎么样的举动才叫孝顺,等课题避而不谈。
在这里,我想分享自己的观点。就这年纪的我们,就一大学生,没过硬的技能没本事没经验,还是别谈孝顺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孝顺是需要代价的。而我们这些大学生,连价值都无法创造,就别说能承担这代价了。排除极端的例子,假设绝大多数的我们都属于中产阶级吧,父母都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基础。在这个大前提下,我想分享下自己的观点,和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
第一个阶段,0~18,19岁。这是一个学习阶段。这阶段的我们除了教育开支外,其他的费用应该不怎么高吧。在教育开支相对一样,额外开销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每半年换个女友的花花公子和19年来都没人要的单身狗之间所必须花费的开销(约会拍拖),但即便如此,总还是还是维持在一定的区间。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做为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这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多多学习,好好学习。如同海绵一般,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尽情的玩乐,至于如何帮父母省钱,这事你就别考虑了。如同上述例子,这年龄的我们消费额度不高,而这比消费金额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能负担的区间。
第二阶段,18,19~25,26。这是一个学习+独立的阶段。这年龄段包括了考取硕士,但绝大多数的我们读完学位一般都出来做工了吧。为什么这阶段我们必须尝试独立了呢?因为消费金额及可能已经超过中产阶级家庭所能负荷的正常开销,简单的说,突破了这个区间。读大学,不同的大学收取不一样的学费。同时,不同科系收费不一样,不同国家收费,开销不一样。忽然之前,消费额度就达到一年几十千,甚至几百千了。
这就是现阶段的我们。比起孝顺,现阶段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尝试独立,建立自己的资源,创造一些价值。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何选择大学兼职”。大致的意思就是,这时候的我们,应该尝试撬动身边的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只是局限自己于学业当中。以至于当日后我们步入社会时,最起码自己心里有底,还不至于不缘由的恐慌,惊慌失措。
那为何还不适合孝顺呢。很简单,这阶段我们的父母,还拥有自己的圈子。对,圈子,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空闲时可以一起去消遣,放松下自己。我老爸老妈都有各自的节目安排,自己的世界,时不时当然会陪陪孩子,可父母对我们的需要,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重要。反正这阶段的我们,好好投资自己是最为重要的。
第三阶段,25,26~30多岁。独立阶段,这时候的我们,大学毕业了,已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等等。就不应该继续拼爹,啃老了。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一代在这方面有点弱,或许我年少无知,还没浸泡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吧,总不明白为何许多28,29岁的年轻人,终究还无法经济独立。我觉得这年龄的我们,应该要摆脱“拼爹”,“啃老”这些词了。想结婚的,酒席开销尽可能自己来吧。买屋子,首付自己解决。创业的呢?小子,那出点诚意来,启动资金就算贷款也必须自己出。
第四阶段,因人而异,孝顺阶段。对,这时的我们已经经济独立了,甚至更好的话,财务已经实现自由,可以支配个人的时间了。而这时候父母已经老了,他的圈子,可能就只剩下我们,而这阶段,才是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孝顺他们的时候。
总结,或许这篇文章会引起争议吧,那有人叫大学生不去孝顺父母的。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或许我说的都错,具体该做什么还是应该回到“当下”这个时间点。我想说的事,我们应该在最适当的时间,做最适当的事。而不是拘泥于当下。究竟“孝顺”是什么?这或许在学术界都无法下一个定义吧。
而我们当下所做的,究竟是“孝”,还是一味的只是“顺”呢?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我常常说一句,未来总充满不确定性,面对未知,父母总倾向于告诉我们一条稳定的道理。好比做公务员,做上班族,继承家业等等。但对于未来,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只有我们自己。
孝顺不应该只一味这“顺”吧,你独立,你不拼爹不啃老,你不让父母为你操心,你努力运动照顾好健康,这都是孝顺的举动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人的平均寿命会一再的延长,到时父母活到80多岁极可能是件很普遍的事。问题是,当我们的父母老了,需要我们时,这时的我们,是否又能腾出很大一块时间,来陪伴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