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来自《诗经.国风.周南》,文字清新通俗。似乎只要认得几个字,通读一下,就可以升华到恋人的境界。
其实上千年来,包括鸿儒都没有读懂。而大家都没有读懂的原因,正是局限于鸿儒的权威。这不能不令那些天天以国学自居的深思了。
大多人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而且是樵夫的单相思。如此看来,这个樵夫除了精神不正常,我们无法得到任何合理的解释,这首诗意思不通!
大多数人都承认,那个男子见到一个女子,这女子有马,至于是马车还是骑马,不知道。显然小伙连姑娘美丑都不知道,家在哪更不知道,就拼命砍柴,游泳划舟要有目标,小伙连目标都没有,瞎想什么?
但古人诗歌必有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孔子只将经典整理出来,不做解释,只留下只言片语,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个就是理解《诗》的钥匙。以此为标准,岂不“有邪”,想和自己身份不符合的歪念?
另外方面,这样的诗毫无积极意义,孔子何以将其保留?
诗歌本身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首假托相思的士子,希望报效诸侯或周王朝的诗。樵夫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
产生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对“游”误注,而对于汉儒则是道德绑架,他们无法想象春秋时竟有这等事。
根据《康熙字典》对“游”的解释,符合情境的是,离开宫殿的意思。而游玩的游不同于今天“旅游”的游,而是“游艺”的“游”,如乾隆之书法。
可见,那个女子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王、侯家的女子。所以才有喂马之说。
另外“休”不是休息,而是“庇荫”之意,非王侯何以庇荫?
如此,这首诗的味道就出来了,以相思为题借以表达士子报国之情,所以女子是否美丽,没有关系。这样的情操才符合孔子的君子的人格。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和“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比”的手法,这两句对全诗又是“兴”的手法。整个诗是“赋”,而暗含引喻,这就是“比”。这样诗的境界全出,若非士子,什么人有如此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