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杰·霍克
作者是一名心理学博士,美国门多西诺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之所以写《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这本书,是因为在他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心理学类的很多教科书只是直接列出了心理学的结论,而对结论是如何得来的过程只字不提。为此,他收录了40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以填补这个空白。
而这40个实验,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对生理特征、跳出局限、正视疾病三个方面的研究。让我们对自身潜力挖掘,提升自己,以及重获心理健康更有信心。
一、对生理特征的研究
心理学各项实验通过观察人的生理变化,找出智商、能力与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
1、人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即后天的改变会使生理特征发生变化
首先是智力方面。每个人都拥有持续发展的智力,而非天生就被注定。
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他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
即使一个人不聪明,他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提高智力。并且在他提高智力的同时,大脑的褶皱和沟回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一个人的能力除了受资质、勤奋程度的影响之外,还受眼界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除了要努力之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眼界。
其次是知觉。知觉会把大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组织成一定的形式,并且对每一种形式赋予一定的意义。
知觉每个人天生都有,但是,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换。即社会参照会对我们的知觉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一个人的努力以及外在环境,都会对我们后天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人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只是这种反射有时候并不会被我们意识到。
比如,我们考试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我们的紧张就是对考试这种外界刺激的反应。
应用在学习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练习,来对某些知识形成条件反射,从容面对各种情况的发生。
与此同时,人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会让我们变得具有可塑性,加深我们自身的成长。
总之,由于条件反射以及行为可塑性的影响,我们人类会在智力、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潜在成长性,通过后天的锻炼和练习,可以激发出我们内在的潜力,让我们的特点变成自身的优势。
二、对自我突破的研究
通过心理学各项实验,会看到我们人类从优秀到卓越的背后潜在影响。
1、人类的道德发展
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会面临道德两难的境况。而小孩子,通常却不会有这样的困扰。这就设计到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不关心别人的利益是否受损,一个人遵守道德是因为害怕被惩罚。
第二阶段,人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护,一个人遵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三阶段,人会陷入一味的取悦别人的模式,他们关心他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
第四阶段,人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人人都应该遵守法律,这一阶段的人会主动维护法律。
第五阶段,人发现了世间有合情不合法的事,也有合法不合情的事,判断一件事的标准是社会期待。
第六阶段,人做事不看违不违法或者符不符合社会期待,只看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总之,一个人提高品德的秘诀就是要尝试放下自己的利益,学会为别人考虑,为社会考虑。
2、情绪管理
当外部发生重大变化时,人们需要极大的心理调整来适应这样的外部变化。
因为不同的外界刺激,对人的伤害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伤害也可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有时面对这些变化,人也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当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时,人们对情绪的控制力越强,就越可以避免事情朝糟糕的一面继续发展。
而那些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权的人,也会有更好的生活状态。比如,让父母感觉到自己还“有用”,还能主宰自己的生活,父母的幸福感可能会更强。
3、自我成长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个人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改变自身的状况,这类人做什么事是基于自身的判断,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这类人被称作“内控型的人”。
相反,一个人把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归结于受他人影响,被称为“外控型的人”。
内控型的人和外控型的人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换。
比如,一个人如果突然升值,在工作中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发现再怎么努力也不起作用时,内控型人也会向外控型的人转变,这通常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总之,心理学对道德、情绪、自我成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提升自己的秘诀。
三、对心理疾病的研究
谈到心理学,有人会把读心术,攻心术等与之相关联,其实,这里面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心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1、心理学对自我防御的研究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包括以下五类:
第一,压抑,压抑自己的欲望。当一份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失望。通过压抑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第二,退行,退回安全的环境。在遇到挫折后想要重回到一种温馨、充满安全感的状态。比如,女人受了委屈,回娘家,能产生一种被接纳、被保护的感觉。
第三,投射,把对自己的讨厌投射到别人身上。当自己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把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去。
第四,反向,越是厌恶谁越是对他好。比如,一些男人明明因为厌倦妻子而出轨了,但他们会为了消解心中的愧疚感,加倍对妻子好。
第五,升华,把欲望升华。人们可能通过将自己欲望升华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比如,一个人喜欢暴力,他可以从事拳击类的职业;一个人喜欢散漫自由,他可以尝试从事艺术方面的职业。
总之,每个人内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从挫折中走出来。
2、心理学对精神鉴别的研究
精神鉴别的关键是要区分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以下是判断标准:
第一,行为发生的场合。
一个人如果很疯狂地在唱歌,这个行为如果发生在某明星的演唱会上,就是正常行为;这个行为如果发生在大马路上,这个行为就略有异常。
第二,行为是不是一直存在。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有区别的,最基本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你是否长达几个星期都处于抑郁状态。
第三,行为是否严重违反了社会的期望或者规范。
一个人有点内向,不是特别喜欢和朋友聚会。这种行为是没有违背社会期望的。但如果这个人不喜欢热闹,然后好几年都没有见人,这就有点恐怖了,和社会期望不符,行为就算异常了。
第四,当事人自己痛不痛苦。
一个人再怎么特立独行,如果自己不觉得痛苦,那他的行为也有可能是不能算是异常的。
第五,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干扰。
一个人有强迫症,如果他喜欢在出门前检查三到四次煤气炉的话,那这种行为不能算异常;但如果这个人和别人约好了,在出门前一个小时就开始检查煤气炉,最后迟到一小时了,还在不断检查煤气炉,这种行为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就有点异常了。
第六,精神是否正常还得从上述五项中综合判断。
按照上面标准鉴别,也不一定!有个实验,把假病人送入精神病院,结果医护人员没有发现这些是正常人。
总之,对精神鉴别除了一些常见的标准之外,仔细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定要时刻警惕。
3、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研究
很多人没有找心理治疗的原因,通常有两类。
一是人们误认为即使找了心理医生,医生也不过是当个听众,听我们唠唠嗑,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帮助。
二是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认为需要心理医生帮助是一件很丢脸的行为。
而经过调查研究,一个经过心理治疗的人会比没有经过心理治疗的人恢复水平高75%。
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通常有两类:
一是精神分析法,这种方法往往会刨根问底,了解这个人的原生家庭,追溯他的成长过程,从而找出他患病的原因。并通过解开患者心结的方式,来使患者获得痊愈。
有的人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从来没听过他抱怨原生家庭,一提到原生家庭他还逃避,这种人适合精神分析法来治疗。
二是行为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不关心患者的过去,只关心患者的未来。行为疗法是通过行动的方式来让患者痊愈的。
如果一个人谈起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比心理医生还要懂。但他就是陷入原生家庭的困境中走不出来,这类人反而不适合精神疗法。他们想获得痊愈必须从改善行为开始。
对于恐惧症,比如恐高症,系统脱敏的疗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对恐高症的治疗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放松,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的方法。
第二阶段,制定恐惧情景表。把自己恐惧的事情列出来,然后从轻微到高排列。
第三阶段,脱敏。根据恐惧情景表,我们通过反复联想的方式让自己恐惧。每次产生恐惧的时候,再想办法让自己平复下来,反复这样做,使自己丧失对危险的敏感,从而不再恐惧。
总之,随着心理学被广泛接纳,越来越的人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治疗。这对自身以及家庭,都会有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总结一下,心理学通过对心理特征的研究,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通过对自我局限的研究,让我们发现提升自己的秘诀。通过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使我们拥有重获心理健康的信心。
读者朋友,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些人或者有些家庭,或多或少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烦恼,那么,不如抽空学习心理学,对自己了解越多,也许,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强。
以下是笔者整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04”,领取《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