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末一个人去看了《孤注一掷》后,这个周末,依然独自去看了《我经过风暴》。
私心里很是希望某位先生能一起,毕竟,家暴的发生地在家庭,妻子和丈夫都应检视或批判暴力,包括冷暴力。今天在某书上看见,对女人而言,相比身体的伤害,更加残酷的是语言上的暴力。夫妻一起,受教育的意义会不一样。
我应该给这部片子打几分呢?
保护女性、为女性发声,这个主题无疑是吸引人眼球的,但是故事却不是非常流畅,尤其影片最后,法庭上佟丽娅饰演的徐敏的一番说教式的泣血之言,简直是鄙视观众的智商,非得将影片的意义直白一二三。
主人公徐敏和陈均也曾恩爱有加。子女双全,妻子美貌丈夫体贴,同样学医的教育让两人更有共同语言。他们度过了和和美美幸福几年婚后时光。
家暴是从三年前,也就是徐敏辞职做了医药器械代理开始。从事销售注定徐敏的应酬增多了,酒桌上推杯荐盏、男女虚实真假的酒桌公关,时常披星戴月才回到家里。陈均开始疑心徐敏的忠诚,他内心暴力的猛兽破笼而出。
都是社会人,谁不要面子。陈均儒雅、为人师表,徐敏知性、职场优质女性人设,不到走投无路,她会一直粉饰太平下去。
家暴这个事情,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忏悔、道歉的时候确实真诚发自内心,转头理智照常被猛兽吞噬,成为凶狠的猛兽。
陈均的表象太有欺骗性了。父母看女婿认错态度良好,端着家长的威仪警告“下不为例”;介绍人领导自认识人无数,劝解夫妻吵架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都在表达着一个意思:宁拆十座庙,不悔一桩婚。
阻碍徐敏的最大的牵绊,则是一双子女哭喊着“妈妈不要走”……
徐敏挣扎过,反抗过,虽然没有赢得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万幸最终迫于要维护在人前的谦谦君子形象,陈均同意离婚。
从此可以各自安好了吗?我们都低估了一个家暴男人的掌控欲到底到何种骇人的程度。
离婚也没有多久,陈均已不让徐敏探视儿子,除非徐敏回到他身边。在得知儿子如果不听话会有戒尺惩罚时,徐敏是动了不再让儿子和陈均生活的念头。
女人要怎样才能真正认清一个男人?
徐敏的内心,对小萌律师的疑问,估计也在重新思考。可命运没有再留给她思考和后悔的时间。徐敏等在校门口接儿子放学,惊恐地看见陈均迎向儿子。她带着女儿慌不择路逃离。
两辆车,两个孩子。女孩子跟着妈妈哇哇大哭,男孩子咬紧嘴唇坚持自己不记得妈妈的家。一个逃一个追,一路颠簸的还有两个孩子破碎惊慌的心。
陈均还是追到了徐敏家,爆呵撕扯间,徐敏率先担心儿子在哪。
此时,这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倒在堆满货物的三轮车下,手臂上血肉模糊,孩子气息虚弱,喃喃“妈妈,疼”。
多少个母亲,在渴望母亲怀抱的孩子面前,在生死不知的孩子面前,还会横下心离开自己的骨肉?
徐敏又回去了,回到让她害怕的家里。就在那一瞬间,徐敏枯萎了。她在孩子面前强颜欢笑,在丈夫面前麻木顺从。
这个时候,徐敏只剩下一个身份:母亲。
最终让徐敏举起鱼缸里的石头,砸向睡梦中的丈夫,除了难以忍受他猝不及防的暴力和强迫,我觉得摧毁她的,是在游乐园里,儿子推倒了和他起争执的小伙伴并挥拳相向,徐敏制止并对打人这个行为务必愤怒的时候,孩子理所当然地回答,“为什么不能打,要用毛巾吗?”
用毛巾,是他懂医的爸爸,为了在他妈妈身上不留下殴打的痕迹,而惯常的方法。
我想,那一刻,银幕前的我们,是不是心底发凉?母亲受的苦不是终结,这样的恶不是终结,还会在这个孩子身上延续,然后,再是孩子妻子,孩子的孩子……
监狱探望室里,徐敏的脸上一片死气,那是对生活努力过却绝望了的死气。
我就在想,女人啊,为什么不能对自己自私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先爱自己,再爱孩子呢?选择了屈从,在没有爱的家庭里,孩子天性敏感,怎么会被伪装的幸福迷惑?目睹着父亲家暴母亲的场面,让孩子今后会走向哪里?
影片增加了很多元素,网暴、陈均原生家庭的影响,年轻女律师的成长也显得很不专业很不敬业,婆婆“忍一忍不就过去了”的千百年承袭的封建陋习,等等,像一张糅合了众多色彩的水彩画,杂乱反而突不出重点。
“我就是你们的警戒线。”徐敏法庭上说她后悔了,她不想杀了他的。说实话,我是怀疑的。她后悔吗,如果没有这样过激的行为,她的苦难还将继续,她的孩子的未来难以想象,她怎么破局?还是成为她的婆婆?
法律不会为违法行为网开一面,杀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会不这样。
这影片,我还是愿意给出7分,给到女性要对家暴说“不”的立意。
仍要反复说,女人,何妨对自己自私一些,除了“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首先,她是一个人。爱自己,才会传递给孩子爱的能量。
最后,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影片的英文片名:the women in the storm;中文片名翻译为:我经过风暴。
但愿,只是经过,我们都能越过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