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很久以来我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心里的形容轰然倒塌了,先前一直认定的一些观念受到了冲击。我感觉到很茫然,害怕向前走一步,前面就是悬崖或者深渊。
我那时候大概是犯了一点冒险精神的病,所谓青年人就应该有点反叛精神,也想来觉得酷爱文字的人,大抵是要为着文字的鲜活寻找一些愤世嫉俗的典例才够补偿自己那点咬文嚼字的瘾。要说“咬文嚼字”“作文的瘾”我恐怕是有一点的,虽然在我这里咬文嚼字没搞出个什么名堂,所谓对某种东西上瘾也就是明明知道一直做下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甚至还会遭至非议,琐事缠身,还是会偏执的深爱着。
我在中学时代,因为一群善良爱好文字的姑娘们,喜欢上了文字。那时候课余闲暇我们总是偷偷写一些文章,互相传阅翻看,以此舒缓升学带来的压力。我们常常互相写信和日记偶尔也相约在校园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那是最纯粹的时光我们模仿着古人以文会友因文而乐。
文字往往可以为我们营造一处“世外桃源”,没有利益之争没有嫌隙猜疑,可现实是不能把这种“瘾”用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初入大学的我因着对文字的喜爱加入了一个小团体。如我期待的那般:一群喜爱写作的人在一起各自写着自己喜欢的文体,互相借鉴学习分享,一群人在文字里也成长也快乐。好多的场景我现在还记忆深刻,有时候几个人一起约着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发,去寻找氤氲空气铺面的感觉、街道行人稀少的僻静、日出东方的美妙等等,我们用眼睛和细心去捕捉,写最真实的感受。
当然也有不很轻松的时刻,为着出任务我们也常常深夜赶稿,各自在熄了灯宿舍里对着一盏小小的带灯,小小心心的码字,然后发给自己的小伙伴,互相指出错误又互相欣赏美妙的用词。总之我们所有的动作发出、面红而至、眉开眼笑都是出于对文字的喜爱。作为一个有文字“瘾”的人来说,我享受着这种纯粹的喜悦。
不过我在今年夏天终于也明白被偏执的事物反噬是怎样一种的体验。团队新上任不久的L小姐急于提高阅读量、热衷于博眼球。“读者喜欢看什么,你就传递什么。”“碎片化阅读受青睐,你就抛出零散的信息。”“讲道理,搞科普,公众可不吃这一套。”这些话一度成为我们的标准,极大的冲击着我写字的初衷。敲字不再是一种享受,它常常在还没被搬到屏幕上说服受众时,就已经在狠狠抨击我的思想了。
在自媒体时代普通人尚且不能随意的写,尤其面向公众发声的媒体更要慎重。作为受众我常常苦恼要接收零散的信息,花费时间且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关注的事情,却只有蹭热度时的零星报道,后续结果无从得知。读者喜欢看的不一定是有用的,读者的确需要一些“无用”的阅读来缓解压力,娱乐自我,这无可非议,但并不说明读者不需要了解最一般的常识,所以科普、基本人文道德传播还是非常必要的。我有时候好奇若媒体一味引导读者向“娱乐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但我猛地被当头一棒,“你根本没有能力去维持你信奉的道德,就必须按照大众的趋势走。”这是L小姐对我说的 ,也许她忘记了,不过那一刻我第一次有了“出逃”的念头。
再后来我仅存的一点留恋也被摧毁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就某一个问题向L小姐发起反叛,那时候我们自以为还有点决策的资格、自以为情谊深厚可以搭建城堡维护“革命胜利”,保护自己喜欢的事物不被潮流“裹挟”着走。第二天我们就被一一问话了,当然除了S同学,城堡果然是从内部瓦解的,套用其中一位中招的小伙伴的话就是“我们被出卖了,并且被添油加醋了。”又过了没多久我们被出局了,被冠以“玩弄权利”的名头。S同学还是原来的职位只是接管了我们几个人的职务,想来她也不会多轻松。或许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又或者存在什么误会,不想再去深究了。
L小姐作为我的前辈我敬重她但我的确不佩服她,自那之后我也明白了和上司谈理想谈情感是要谨慎的,最好可以避而不谈。S同学作为我曾经的搭档,我尚未找到恰当的形容词去描述我对她的认识。起码她真切地给我上了一场生动的职场课:不要把你后背留给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怎么知道别人手里拿的不是匕首。
交浅言深是我今年夏天犯的最大的错误,到夏天快过完的时候我才刚刚恢复力气开始走另一条新的路。我那时候总是打电话给父亲母亲,在他们那里寻找一点慰藉,我和要好的朋友说心里的委屈,我和一起被误解的搭档说自己茫然愤怒的心情,但我说的越多我的情绪就越糟糕,我的计划表上撕掉了早已做好的策划和方案,只剩寥寥几个字,日子被过成一潭死水,不热血只晃动。我给最能安慰我的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他那边很忙,然后我告诉他没什么事情就是寻常问候,然后找了个地方哭,哭到没力气。再给发小打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听我哭,哭到蹲在地上的自己站都站不起来。之后一段时间我总是很沉默,不再提及此事,连说也懒得说了,有些让你难过的事情就是连诉说也会让人难受,何况终究是要靠自己才能走过去的,所有的情绪都要自己去治愈,一个人无法彻底拯救另一个人。
我难过的原因大抵是错把信任给了别人,大抵是自己上瘾的东西被破坏,大抵是我相信的东西遇到了阻碍......
个体之间多数时候缺乏理解,不被别人理解到底是谁的悲哀又怎么说的清楚呢?
一个人只要有“瘾”就会有弱点,走火入魔似的情感往往会遭受反噬。对酒上瘾的人整日躺在瓶瓶罐罐里不清醒,对烟上瘾的人整日藏在烟雾里不真实,人们唤他们为酒鬼烟鬼,那些有文字控的人被添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称呼有何褒贬之意,代价总是要有的,不然拿什么来祭奠我们患过的“瘾”。
我从来都不觉得有瘾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我也是个有瘾的人,我知道对某件事情上瘾,可能会有盲点,会被人作为把柄用以要挟,也可能遭至非议,但那又怎么样了,别人指指点说你整天整那些有的没的到底有什么用。你自己知道它有用——起码它能够让你开心。你把你的“瘾”坚持到极致,到最后说不定你得到不再是反噬,你坚持喜欢的事物有一天也反过来拥抱你。
到现在我可以平静地敲下这些文字,也刚好说明,自己才是那个能开对处方的人,不管那些日子,那些夜晚多么难熬,还是会过去的,别人无法理解你为何难过的那么厉害,你自己明白就好了。你也不必去纠正你的“瘾”,你需要治愈的是因这种坚持被人非议带给你的负面情绪,别人无法给你处方,只有你自己能够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