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来,我看过很多电影,一些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变了,变得没有那么棱角分明了,变得没有那么嫉恶如仇了,以前我是简单的,或许我变得复杂了,可我知道我变得越来越像我了。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电影《潘神的迷宫》、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追风筝的人》、还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我渐渐明白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太多的缘由,决定一件事情的因素太多,也开始深刻领悟凡事都没有绝对的意思,我学会了用不同年龄的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学会了推翻我的观点去建立新的观点。
电影《潘神的迷宫》我几年前只看过一次,可却记忆深刻,深刻到不经常想起等到想起时其清晰程度令我不禁咂舌。舍友看完说脑洞太大,我知道她没看懂。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就从那个小女孩的角度想了一遍,因为恐惧,因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才有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它让我知道了别老以成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这会使你变得复杂而迷惑。另外,我明白了别随便给别人推荐你喜欢的电影,因为当你认为很可贵的东西从她们嘴里略带讽刺地说出来,你会很难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品味到那些情感,我很讨厌那种对一件事一无所知却评头论足的人。
以前一直觉得暗恋这种事情很蠢,有什么磨磨唧唧的,只要彼此都是单身,就勇敢点呗!看完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就懂了,向暗恋的那个人告白何止是需要一点勇气就够了。她说“我是那样的了解你,恐怕你自己也没有这样了解你。”是啊,他感情真挚却生性健忘,一往情深却从不专一。她说“我要你这一生只有想到我就没有任何烦恼。”是啊,她那么爱他,她要这份暗恋完美无暇。她说“我要成为你心中最特别的人。”是啊,他的女人那么多,她就是想不一样。在爱情面前,她是如此羞怯胆小,充满了奴性。因为爱他,她选择了沉默十一年,但他看到她以书信的方式敞开心扉时,她早已进入另一个国度。哪有那么简单!
看完《追风筝的人》,只觉得这是我当时读过的书中令我最震撼的一本书。我当时看书的时候,就问自己,如果我是小时候的阿米尔,我会不会也那样做,我觉得很有可能。阿米尔的母亲生他时离世,他没有享受过母爱,他很渴望父爱,些许崇拜父亲,希望父亲夸奖他,父亲却对他不怎么在意,反而喜欢的还是别的小孩,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他又是敏感的,他知道母亲是怀他的时候去世了,他想讨好父亲。其实一个小孩最开始他是没有等级观念的,他是看别人听别人学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太容易受影响了。他不知道他做这件事有什么后果,当发生一件人们没有接触过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时,人的本能反应是恐惧、自保、逃离,或许他是自私的,但他这种“小孩的自私”,我觉得是单纯的。他是善良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被这件事折磨大半生。小时候他很简单的,关注的很少,他因为嫉妒心以及生活环境强加给他的东西而忽略了友情,长大了他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也懂得了如何爱。朋友看完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和我讨论这本书,我就把我的一些看法说出来,她说我从小孩的这一面来看待这些事得来的观点很新颖。
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我刚上大学买的第一本课外书,也是刚上大学读的第一本课外书,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半月,每次翻开书看一会就觉得很压抑,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是不是换上了抑郁症,但那书却好像有一种魔力,它在召唤我看下去,看下去,一直到快看完时觉得很舍不得,看这本书时我思考了很多,查阅了三毛这个人,后来又看了她的其他书,《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甚是喜欢。我很向往三毛那随性自由的生活,我的心在三毛的书中一遍又一遍地流浪。
以前喜欢随大流,怕自己不合群,看书看电影后发现自己和身边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与众不同,但我也不会担心什么了,我有自己的感受了,我也更注重我的感受了,就像别人说不喜欢《呼啸山庄》里的希刺克里夫,可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他,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他,我有我的看法,我知道,我变得越来越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