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几本著作,在朋友圈里发了几篇文章。主要观点是学习余秋雨先生如饥似渴潜心读书、耐得寂寞抗拒诱惑、历尽磨难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言辞之间对余秋雨先生推崇有加。
有不少人与我产生共鸣,给我点赞。
也有对我推崇余秋雨嗤之以鼻的,还有说余秋雨就是一垃圾、流氓的,他们的依据就是网上的骂余秋雨的文章和坊间出版的攻击余秋雨先生的书籍。这些文和书在此请容许我不予列举。
这就引起我的思考,该如何看待名人?
名人首先是人,是人就可能不会很完美,就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嘛。
一般人的缺点,因为是平常人,影响的范围小,仅限于熟人好友之间;名人的不足,因为是名人,影响范围大,不仅限于熟人好友之间,极大可能曝露于天下大众。
这样的话,名人的不足这一面,就可能被无限放大而距离真相较远,问题也似乎显得很严重,其实未必有那么严重。
比如网上攻击余秋雨人格的文章有一篇是说他薄情抛弃前妻李红的。且不说真假,我们局外人实际上也说不清,清官还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这些陌生人?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实际上也属于道听途说而已。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孰是孰非,谁能说清?我们的义愤填膺、不屑一顾,没几分道理。因为我们不是见证人,不是余秋雨的朋友或李红的熟人。我们只是间接闻听而已。
退一步讲,就算是真的。也是一件夫妻离婚案。要是余秋雨不是大名人,她的离婚旧事能在网上流传扩散吗?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若不信,你可以试试,把你的陈谷子烂芝麻的糗事晒到网上,看看有谁关注?这就充分说明这是媒体操作,媒体是大赢家,普通读者是受骗者,余秋雨是受伤害者。媒体不负责任,别有用心,增加自身关注度。至于李红我就不妄以臆度了。
攻击余秋雨先生行文中文史错误的,竟然还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还上了亚洲畅销书榜,大赚了一笔,因余秋雨而成名致富。要是换成给另外作家纠错不知会不会有如此轰动效应?
关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史错误,我在拜读过程中是没有发现过,实因我鄙陋浅薄无知。但是复旦大学文史大家章培恒先生公开声明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没有文史错误。
那么,我们是听大学者的论断还是听那个籍籍无名的人的妄断呢?
攻击余秋雨参加“石一歌”写作组的余杰早已销声匿迹,声名狼藉。这也是轻薄为文的下场吧。石一歌事件也早已水落石出,大白天下。因为余秋雨先生公开悬赏谁能找出他用石一歌的名义发表只言片字,他就拿出全年薪金奖给他。至今未见有领奖者。
我在此不是为余秋雨先生辩驳作袒护,我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名人,尤其要正确看待对社会、对民族有重大贡献的名人。
一个有卓越人物而不懂得尊重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有的人说,这个道理我懂,但余秋雨算什么,他能算卓越的人物吗?
客观地说,余秋雨是一个卓越的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散文家。具有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尤其在海内外华人世界有重大影响。
无论他的理论学术著作,还是散文著作,都有开创性的地位和贡献。尤其是他的文化散文在当今的影响力,可以说无人能与比肩颉颃。他在当代华人文学界的地位是完全可以与金庸、余光中等媲美的。
这样卓越的人物我们不尊重,我们不齿,我们不屑,不是我们的悲哀吗?有无耻之徒往他身上泼污水,我们能跟着凑热闹吗?我们为什么只相信负面的宣传报道,只盯着阴暗的一面?而无视他的成就,无视他的值得学习的一面呢?
由余秋雨现象,我还想到了苏东坡时代,鲁迅时代。
当年苏东坡文名满天下,不久就招来种种诽谤诬陷,那些历史的肥皂泡们竟然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致使苏东坡身陷囹圄。
鲁迅当年虽是文坛巨擘,也是谤满天下,到处可见造谣污蔑诽谤的谰言。鲁迅当年也是挈妇将雏,忽北忽难又忽东的搬来搬去,到处都不得安静。这里面有国民党的通缉,也有小人的诽谤中伤。
余秋雨也是如此,在偌大的中国,幅员广袤,余秋雨先生和他著名的妻子马兰搬来搬去,忽而上海忽而深圳忽而厦门,无法安居,到处都有追盯咬嚼。
作为一代大家,不见容于世,处处防躲小人,已是知识界文化界的悲哀了。很多人还要为虎作伥,为小人张目,为宵小之徒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为小人的污蔑之言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之巍峨,岂不是更大的悲哀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余秋雨是小人、是流氓、是破绽百出的不学无术之辈(只要读过其人著作恐怕不会以为然)。我们中国文化里不是也有不能因人废言、因人废文的说法吗?同样,我们也不能因言因文而废人!
亡国之君李煜的词不是千古传唱吗?宋徽宗的瘦金体、工笔画不是还在为我们后人仰慕临摹吗?
汉奸周作人的美文我们不是还在拜读吗?
胡兰成的书籍还在出版,郑孝胥的书法依然在流传。
林彪的功绩照样“照汗青”。
功是功,过是过,我们看功,也看过;不因功而讳过,也不因过而废功。
明必关注,暗也瞩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何必一提余秋雨就提劲儿,就来气儿,就动怒,就骂人?好像别人没看到过余秋雨的另类报道一样。
不要再让苏东坡、鲁迅的悲剧在当代重演了。
不过,树大必招风。
当然,风过树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