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如今的辞海,对衣冠禽兽的解释无一例外: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说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早在明朝,这个词语就被人们作为贬义词使用。
比如: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但其实,这个词语的本意是用来显示古代的官阶,只不过被人误用到现在。在现在古代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皇帝还是文武百官,官服上面有绣的有各种花哨的图案,比如皇帝身上的图案是一条盘踞的龙,大臣身上的是仙鹤或者各种鸟兽等。它的起源是在明朝。
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衣冠上的禽兽是朝廷用来划分官员品阶的,而衣冠禽兽这个词在一开始是夸耀那些入朝为官的人。那为什么如今却变成了形容品德败坏的贬义词呢?
还得说回明朝,在我们对明朝的了解中,首先会出现一位太监的名字:魏忠贤,又或者影视剧中大拍特拍的“东厂”故事,这些我们都十分熟悉,因为东厂太监权倾朝野、腐败狡诈的影像实在深入人心。在史书上,是这样描写那个昏暗的年代的: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
有一个道理我们都很清楚,那就是当官腐败,百姓遭殃,什么民脂民膏、劳役赋税都得从劳动人民的身上刮取、榨干。
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当时的老百姓把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就叫做“衣冠禽兽”。
而最早将衣冠禽兽作为贬义词写进书里的正是上文提到的这位陈汝元,后面就开始普及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