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此诗作于1906年,毛泽东十三岁时。据肖三所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说,毛泽东8岁开始上学,先在离家很近的南岸私塾,两年后转入桥头湾、井湾里等地私塾,直到13岁才离开。这首诗为毛泽东在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期间的习作。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文学天赋,并且有着超乎常人的胆量,敢于指出老师及当时私塾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赞井》其中有故事,它是当年毛泽东因违反师规,应答老师惩罚所作。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少年毛泽东就上了山,摘回一书包毛栗,分给所有的同窗,也敬奉塾师一份。老师返回后,责问毛泽东为什么要违反私塾的规矩,毛泽东朗声回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老师十分恼火,但知道用背书的方法惩罚毛泽东,难不倒这个记忆力很好的学童,便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写诗赞井!”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了这首五言古体诗。
作诗,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个时候的学生也许并不是多难的事情,但在貌似浅显的诗句中,托物寄兴、语意双关的抨击封闭式私塾教育,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被少年毛泽东的文学素养所折服,诗中所表现的远见和担当也不是一个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天井本不能蓄水的,只供四周房屋采光与雨水流通之用。而水井是蓄水的,浅的可以养鱼。此诗前半部分写天井的位置与结构特点,为实写。接着由天井与水井共一“井”字,转咏水井之鱼,转入虚写。而从诗的立意上看,咏井中之鱼,是实写,而以“小鱼”喻学童,指出学童囿在“周围是高墙”的塾舍中,“永远养不长”,语意双关地抨击封闭式私塾教育,则是虚写。
所以说,这首虽浅显却寓意深远的诗出自一个孩童之手,实在令人惊叹。想必作为老师也不得不惊叹少年毛泽东的卓越才能,只是他该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大胆不守规矩的孩子,能够成为日后中华之伟人。
1950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他的老师毛宇居时,还曾谈起赞井咏诗的往事,笑着说:“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1959年,回到韶山后,在一次酒宴上起身向这位族兄、老师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紧接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师生情谊,尽溢其中。当称敬老尊师的楷模。
再说回这首诗,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到毛泽东后来在教育思想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胆改革的雏形。他提出学生应该除学习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学生们应该走出去,到广阔天地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及科学试验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说,毛泽东一直反对经院式、填鸭式教育,强调教育的生动性、实用性、实践性及革命性。
然而,我们当今的孩子们仍然没有完全接受到这样的教育。起码,我所生活的小城当中孩子们的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做出、并且正在做着很多的努力与工作,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实践性、探索性的相关内容,但看起来似乎总是流于表面,难以深刻。
或许,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教育改革,我们面对的是众多而富有个性的孩子,当今的孩子们个性太强,生动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多了,容易出现不好管理、一团糟的局面。但即便改革艰难,过程痛苦,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每一个人仍希望孩子们能尽早接受到理想的教育,或者说接近理想的教育也可以。慢慢接近总有抵达的一天,这需要政府、校方、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