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道创始人任向晖
任剑琼女士发起的公益项目“种子计划”已经进行完第二年,这个计划旨在对接全国高校的大三大四学生与创业企业的CEO,用意很清楚,补上大学教育缺失的一环。
明道连续两年参加了这个项目,每年都有三到四名经过层层筛选的实习生进入明道实习,虽然工作周期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但我们平时基本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看待,他们所从事的项目也完全是公司的实务。我相信这也是种子们希望的安排。
几乎所有的种子学员都表达了“我想跟着CEO学习”这样的愿望,我相信他们是由衷的。其实我也是由衷的,如果允许,我觉得那种旧时代的师徒关系可能是最深度的传承,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老祖宗的手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不过,我们要现实一些,今天的现代企业已经完全不可能,也不需要任何学徒模式了,任何人进到一个企业,按照一个标准拿薪水,不满意随时走人。师傅也断然没有留一手的筹码,再厉害的师傅现在都比不过一个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所以,我好奇的是未来在校园以外的师徒关系到底是怎样一个面貌?种子计划的学员们的学习愿望我们是否还能够满足他们?
我不知道其他的种子计划“导师”们是怎样面对这样的诉求,我虽然经历了一些挣扎,但最终在师徒关系的处理上变得很坚定。
最初的时候,种子们干的活我几乎都全面肯定,尽量找机会鼓励,尽管有些工作成果明摆着惨不忍睹。我想我不能一开始就打击年轻人的信心啊。但慢慢地我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如果不分优劣地盲目肯定,要我干嘛?导师不是变成心理安慰师了吗?
我开始了延绵不绝的“指教”,甚至有的时候也顾不上是不是私下场合,做的太烂就当场批评,哪怕是很小的细节。特别是那种要求“通才”的岗位,比如市场部,常常是我折腾的对象。当这样的行为开始后,分水岭开始出现。有的学员无比谦逊,照单全收,有的照单全收还不忘夸一下老板英明,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会用妥当或者不太妥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对不起,我还不能轻易放过你,你有不同意见,我依然可以继续反对,这再剩下能够坚持的人就真的不多了,还要有理有节,发自内心的,已是人中凤凰。而玻璃心们早已碎得一地了。
Bingo! 是的,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每一代就那么一些,90后也不会例外,找到你们是最首要的任务。其实所谓激励一代人也就是为了这个。每一个人都是hero,每一个人其实都只是hero的candidate。
时代的挑战真大,为了做一个好师傅,过来人不惜要演一下人生。
过来人,包括我在内,经常会不自觉地教诲大学生,“出了校园,路就不会那么好走了,逆境会扑面而来,要做好心理准备啊”。我相信我20岁的时候也一定有人跟我这么说过,可是我tmd根本不记得是谁说过了。就算有,逆境来的时候,我也压根不可能停下来回忆,“哇,逆境终于来了,还好有位高人提醒过我啊”。所以,请反思,为什么要提醒年轻人未来有逆境?为什么不直接给两个小坎坷?真实生活中的困难是如此的多,远不需要像真人秀节目编剧那样绞尽脑汁。
今天有位学员在谈及种子计划体验的时候非常感慨,觉得太幸福了。他也许是谦虚,说只是网上报了个名,结果居然如此隆重,那么多志愿者,导师,HR围着转,各种福利,各种收获。他是一位天性特别解放的学生,表达能力出众,热情四射,我觉得当下我们对他的赞扬是由衷的,但我们同时在想,小伙子也许碰一下壁就会更踏实一些。问题是,谁来做他的第一堵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