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
多么生动的一个比喻!你在生活中有面对孩子事情左右为难、忐忑不安的时候吗?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对孩子是多么重要,或许还因为因为我们内心深处也渴望始终有个人能给予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当我们不知道孩子要什么的时候、当我们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却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迷茫了、纠结了,出现的状况就是:孩子是好孩子,我也想尽全力做好好妈妈/爸爸,为什么总是不能和平相处呢?
亲爱的家长们,让我们先慢下来吧,先给自己点时间看看孩子、看看自己。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因为每个孩子自身都是一个宝藏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他的特质会不停的显现、发光,需要父母们特别用心的去发现并呵护。
这个宝藏就是孩子日后创造力的源泉。所以,有自己世界的孩子是多么可贵。
孩子在自己世界里的游戏,是需要家长参与的,因为我们对她/他很重要。
身为家长,我本人就必须反复面对这样的局面:女儿就在眼前,期待着我的反馈。此刻,她就像个成年人一般,一个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样的经验和感受——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天才的创意、疑惑的感觉、体味喜悦的能力,凡此种种与我们并无二致。
这部分文字我看到的两个信息:
一、作者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这样的积累在生活中也是有不完美的表现,所以每一个父母都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能确定的是有智慧的父母,在做得不好时会及时觉察并做出调整,这样也就够了。
二、孩子多么需要家长一个积极正向的反馈呀,孩子多么需要一个和他一起游戏的玩伴。和孩子在一起父母也能收获无限的愉悦。
然而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馈的时候错失了机会。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讲大道理,好为人师;如此一来,在女儿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面前就常常显得懵懂而迟钝,甚至不曾意识到:她正在展示一个人间仅有的自我呀。
“讲道理”是我们家长常用的方法,而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的孩子们是不缺“道理”,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从父母、老师,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听多少人讲过多少道理……
这段文字让我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孩子拿着一张试卷等待家长签字时,父母在激情澎湃的讲述着自己的“想当年”,既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又略显苦口婆心;孩子呢?孩子在等待着家长的签字好完成老师交给的作业,孩子还带着期待,希望家长能从这张试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这一段时间他真的很努力……
哈哈,父母和孩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是吗?
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孩子是个独特的、丰富的、值得被爱的生命个体,他应该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
家长应该怎么做?
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
这是爱孩子的前提!
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我们会持有一些从来没有检验过的想法、信念、价值观、假设。
很多父母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对自己的世界观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他们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后代对他们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某种特长。如果你是艺术家,很可能就会敦促孩子去开发艺术专长。如果你在学校里是读书的奇才,就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聪颖善学。如果你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甚至毕生为学习所累,就会担心孩子也和你一样,于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我们想把自认为“最好的”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而不是“这不是……”。多么充满正能量呀!
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
每一个孩子体内都藏着一幅蓝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同时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身为家长,注定要去帮他们实现这些心愿。可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最佳的命运轨迹。
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最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最需要的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爱孩子从爱自己这个生命开始吧!
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
让我们一起带着觉察,一起朝着“智慧父母”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