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
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好像没做一件自己的事;打开笔记本记录工作,接个电话后又被新闻吸引;年初信心满满制定计划,年终一无所成……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无一例外——即使真正认识到也很难回归正途;也许你会把这样的情况归咎为“拖延”。
有人把它写成一本心理学书籍《拖延心理学》,这样的社群很多,跑步、读书、早起……,似乎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过度互联世界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以至于无所事事;归根结底,是你的“价值主张”不够明确,或者说,你丧失了你的“价值主张”。
无论规划人生,还是计划工作,都不能以忙碌来衡量是否成功。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不正确的观点。
格雷戈·麦吉沃恩(Greg McKeown)在《精要主义》中,提出了他的价值主张——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如果你对以下任何一个问题有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就需要借用“精要主义”的力量。
你是否曾感到心力交瘁?
你是否曾感到疲劳却又没有发挥所能?
你是否曾觉得自己只擅长做琐碎事情?
你是否曾感到忙碌却又效率低下?
你是否觉得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落不到任何地方?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厘清“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进而尝试解读《精要主义》。
01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在我们的世界中,充斥着太多毫无价值的附属,只有极少量事物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工作中,80%以上的价值仅在20%的时间内完成;生活中,家庭80%的物品常年束之高阁;就连人体器官中,阑尾也被证明是进化的废弃遗留物。精要主义的本质在于排除最重要事物以外的一切;进一步说,精要主义追求的是“更少,但更好”,不仅是偶尔为之,而是把这种价值主张当成行为准则。
李笑来曾说过:
每个人都应该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
同样的道理,精要主义不是盲目于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正确的事情;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物中,提高个人价值的贡献率。尽管我们都理解精要注意的本质和主张,但却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坚决地执行,有太多阻力干扰我们奉行“更少,但更好”这个准则。人民日报倡导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Minimalism Lifestyle)崇尚“简化”、“简约”、“高效”,亦和精要主义的本质如出一辙。
我们很难对别人说“不”,似乎一旦说出口,总会带来尴尬并收到内心的惩罚。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形导致的后果往往和我们向往的“成功”背道而驰。这就是常说的“成功的悖论”。
a.有清晰的目标,进而取得成功。
b.当我们成功时,则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从而成为“老好人”。
c.“老好人”不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以做更多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样导致无法集中精力。
d.因为精力分散,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峰值。成功带来的后果是最终瓦解了最初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那个清晰目标。
这着实让我们不解,成功会让我们偏离最本质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对于人生和事业,如何选择和决断尤其重要。
整理衣柜是一件异常辛苦并极具智慧的工作。如果你不是有意识地去整理,它会变得异常凌乱,里面堆满了你极少穿的衣物。当你不得不去整理时,你不知道哪些该扔;或者不小心扔了可以穿的衣服而后悔;或者还留着一堆其实不想留但有弃之可惜的衣服。同样,随着好心承诺下来的事情越积越多,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所以,我们要用精要主义来整理我们的“衣柜”。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是追求“更少,但更好”,换言之,就是时间和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02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当下,高度互联与信息过载导致社会压力增大,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过量,而是观点太多。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放弃选择,那么权衡取舍就毫无意义。
在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个惊人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别的力量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下面,我将试着解释这个惊人的事实。
比如:临近下班,你满心欢喜地准备和GF一起小聚怡情时,大BOSS来个电话,考查团队需要有人临时接待,问你能否参加。尽管打乱了你的计划,但对于这种可有可无的任务你却很难说不。最后酒醉伤身,GF还与你冷战一个星期。
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常常把选择看作一个事物,但它并不是。我们面临的选项也许可以算作事物,但选择是个行为动作。它不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还是我们做出的行动。明确这个概念会让我们“顿悟”,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左右会有哪些选项,但是可以永远掌握如何从中选择。
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选择的核心能力(自由意志)。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现象。我们常常努力地抓住每个机会,积极参加每一项工作,竭尽全力做好一切。而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我们的“障眼法”和“皇帝的外衣”。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威廉·詹姆斯曾说:“我的第一个自由意志行为就是相信自由意志”。精要主义者必须要重视选择的能力,并庆幸它的存在,讲它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03甄别,几乎一起都是噪声
理查德·科克说到:宇宙中存在的绝大多数事物——人类的行为和其他一切力量、资源、观念,都没有什么价值,也产生不了什么结果。只有少数事物效果非凡,影响巨大。这似乎带有一种消极的情绪,但事实确实如此。
传统的观念常常认为只要努力做更多的工作就会可以带来更多的收获,可事实却可能和你开了一个玩笑。我们常常分不清努力工作和收获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牛车水大厦里有一个2㎡的香港油鸡饭面摊,在2016年“新加坡米其林美食指南颁奖典礼”上,这个小小的路边摊获得“米其林一星级”。经营这家小摊的小贩是陈翰铭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荣誉感到惊喜而光荣。米其林这样的国际级的评比之于他的小摊就像是太阳之于月球般遥远。
凭借着对美食的这般热爱和恒心坚持,进入这一行业,他一干就是30年的光景,并且只做“香港油鸡饭面”。他没有去过法国蓝带进修厨艺他不知道新东方为何物,他只靠一颗对美食热爱的心,做一碗平凡的油鸡饭,超越一切精湛的技艺,成为米其林大师。
陈翰铭并没有求多求全,专注于“油鸡饭面”30年,正是专注于“更少,但更好”,他成就了“油鸡饭面”,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这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真正重要的是时间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问自己:努力工作的人很多,为什么成功的人只是少数?
“帕累托原理”又被称为“80/20法则”,后经现代质量管理之父约瑟夫·朱兰发展,称之为“重要少数法则”,即人们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当中一个微小的部分来极大提高产品的质量。精要主义者需要扫描环境,寻找有意义的少数,淘汰无意义的多数。尤其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辨别,以便花更少的时间来做。很多能力强的人却无法贡献与之匹配的价值,根本上说,是因为无法摆脱一切都重要的观念。
投资神话巴菲特的名言是:“我们的投资策略接近于昏睡状态。”而科学家信奉的“幂次定律”也认为,某种努力与其他努力相比,确实会使成果呈指数级增长。所以,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04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罗胖说:
战略和战术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大小或程度三的区别,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战略是运用资源达成目标,在一个均衡的格局中,推动这个均衡向下一个均衡转化。
迈克尔·波特也说过:
所谓战略,就是如何作出选择及取舍。它意味着通过慎重选择来实现不同。
所以,战略本质上即是保持资源的均衡的选择。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过于自信,进而期望同时、全面实现多个目标。科学实验也证明,大多数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可以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要的是,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专注于“有意义的少数”,放弃“无意义的多数”。否则,多而杂的选择会影响至关重要的目标。但是,在现实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都无疑需要你舍弃其他几个机会,这是让人难以抉择的症结所在。
精要主义者需要审视每一个机会,如果对实现的目标没有太大贡献,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在核心问题上,做出理智、慎重的权衡取舍;更多时候,要强迫自己权衡利弊,并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力的。
雨果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为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格雷戈·麦吉沃恩认为“更少,但更好”正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信条,选择做一名精要主义者也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信条。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在选择去做什么时变得更挑剔,一切都会改变。我们将拥有无尽的自由来学习排除非精要之事,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找到对个人的人生和事业,乃至社会的贡献峰值之所在。
首发WX:蜗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