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做的那些事情 ,对品牌对生意到底有没有帮助 ?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还得从” 卖轮子的故事 ”说起
传说在古埃及 ,有个叫Max 的工程师发明了轮子 .由于当时没人见过这个玩意 ,Max半个轮子也卖不出去.
直到他找来了天才销售 Cassius,他发现轮子能替代大象骆驼搬运重物并节约成本 ,才从金字塔工地上找到了需求口子 .
Cassius洞察到了金字塔建筑师的痛点 ,才抓住机会把第一批轮子卖出去
轮子从无人问津到家喻户晓 ,除Cassius 外,Max还找了另外几种类型的销售高手 ,这些人擅长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推动生意增长 .但无一例外的,这袭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对消费者了若指掌,并与他们保持紧密联系
而这些销售 ,正是现代营销人的鼻祖.
只可惜 ,如今的我们, 已经离消费者越来越远了 .
记得刚入行时 ,猫哥的老板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市场部的每个人每周必须去两次超市偷看人家是怎么买自家产品的 .
一些同事表示抱怨 ,一些感到尴尬;另一些却乐在其中 ,因为看消费者挑东西不仅是好玩的 ,也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
那时候 ,数字时代尚未来临,数字营销也只是工作中相当有限的一部分 .多数精力, 仍在线下 .
几年后猫哥来到新公司 ,在数字营销团队的办公室看着满墙屏幕上密密麻麻分布着不同品牌在线上各种表现的数字 ,心里只在思考一个问题:
凭这些数字 ,我们能搞清消费者究竟在想什么吗 ?
如今 ,我们每天一到办公室就坐在桌前 .
看着满屏滚动的数字思考市场策略 ,听着广告公司拼凑的讲义研判消费趋势 .
上班时打开电脑 ,下班后打车回家,半个消费者的看不到 .
慢慢的 ,判断力开始失焦,思维日趋狭隘
我们花很多时间制作一份精美的 PPT
却花很少时间和真实用户攀谈
我们花很多时间争论数字之间的矛盾
却花很少时间了解真实用户的想法
数据越变越多 ,人越变越傻; 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 ,收获洞察越来越滞后
每天嘴里喊的所谓高大上 ,填补不了消费者洞察匮乏的空虚
成天说的接地气 ,根本就是” 我不了解消费者 ”的隐形表达
这样的市场人 ,能说他10% 的工作是有效的 ,已经算不错了.
当你每天飘在空中 ,当你的思考建立在空中楼阁而不是消费者真实的声音 .
即使你眼光独到思维缜密才华横溢 ,你可以推导出严谨的逻辑 ,却永远做不出合理的判断
而公司也许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来得出再简单不过的结论 .
记得猫哥曾待过的一家公司买了份价值百万的咨询报告 ,其中有几页研究了”低头族 ”对超市收银柜前陈列产品生意的影响 .由于现代人只要一排队必然看手机 ,以往倚赖柜前最后一刻”冲动购物 ”的产品销量下降了.
猫哥没在口香糖公司待过 ,但料想像箭牌这样的市场部也购买过类似的服务 ,来发现这在现实世界再明显不过的现象 .
有人说 ,公司运作不是儿戏,即使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必须掏钱买了数据才算合理 .
但如果你连判断数据是否客观合理的经验都没有 ,这笔买下报告的钱,花得又算合不合理呢 ?
如果我们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办公室 ,多花一些时间在消费者购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少花一些时间和同事聊天 ,多花一些时间与消费者攀谈
我们的市场部工作 ,会做得越来越有益,也会做得越来越有趣
佐藤可士和曾说 :”创意不在我的脑子里,而是一直在客户的产品中 ”,那些让你工作真正起作用的 ,不在那些空中楼阁里,而一直在消费者的寻常生活中 .
日本现代广告界风云人物佐藤可士和 ,被誉” 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 ”
6000年前, 当天Cassius突然悟出了卖轮子办法 ,不是在别地, 正是在和金字塔工程的建筑师们把酒言欢时 .
6000年后, 当营销人拥有比以往充裕富足太多的信息量时 ,我们依旧相信,那些灵感涌现的时刻 ,不在你对着电脑前一堆数字时 ,而是在那些, 再寻常不过的观察和攀谈中 .
如果你能这样想 ,说不定下一个技能提升的 ,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