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份我和艳平第一次线下见面,过程中我们聊到孩子教育,她的一句话刺激了我,她说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她也一直是这样在做的,当时我是无论如何都认为这个结论太武断无法接受的。反问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他说这是李雪老师一本书里讲到的观点。这个事在见面后我一直心里把它当成了问题在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讲?书中到底讲了什么会有这么肯定的结论?
因为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大约10月中旬找到她请她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在12月初才把这本书买回来。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我们再次约了见面时间1月7日。
见面后我把自己感触最深的两点与她分享了一下:
1、我是如何看待无条件满足的这个事情;
”满足“是一个动词,是孩子的一个需求,单一从满足这个事件来讲如果需要达到母婴情绪的相互交融那就需要孩子要得开心,母亲满足得也开心,在这一和谐愉快的环境下达到满足才是对双方最有益的。
如果孩子需要满足,但家长不情愿,这时家长就会有不良的情绪,这样的满足是不和谐愉快的,所以就算是孩子表面满足了,但母亲的以内是有不满的,所以孩子内心的感受与母亲没有达成共识,母亲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如果家长遇到自己不愿意满足的事件怎么办?如实告知就可以了,孩子有需求是孩子的事情,家长不满足是家长的选择,这个过程中只要如实讲出来,勇于承认自己因为能力的问题
2、对我金钱观的影响;
一直都会觉隐约觉得自己的金钱观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这本书里说了几个金钱的魔咒,这些是父母从小所对孩子耳濡目染所形成的一些金钱观。
第一大坑:必须辛苦付出才能赚到钱,这便投射出只有通过付出很多努力或者很辛苦得来的收获才是心安理得,来得太容易的钱反而不心安,总担心会出问题。
第二大坑:必须拥有人脉关系才能赚到钱,其实人脉积累维护也需要花时间的精力财力的,这都是维护成本,有时候信息还会创造麻烦。
第三大坑:必须有人帮助指点才能赚到钱,依赖于他人的帮助,没有帮忙不成不了事。
第四大坑:必有拥有学识才能赚到钱,在知识匮乏的时候就没勇气云做稍大于自己能力的事情。
这里面有好几个固有模式,它就像魔咒一样伴随着我们,比如我就是中了必须辛苦付出才能赚到钱的这个魔咒,反思工作的这些年,多少也投射出了这样的一些物特质。其中2013年-2015年的这几年体现得最明显。那时候的工作是早出晚归,老板给我了比较优厚的待遇,我就为老板鞠躬尽瘁。不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对不起这份薪水。现在终于搞清楚根源是什么了,因为到现在耳边还时不是会有声音说:”哪有那么容易赚的钱。”所以接下来我清楚自己应该怎么与这个信念和解了。
这就是对这本书我最大收获的两个点。
伙伴的反馈:
第一次的交流,我说得比较多,让她没办法接话,这点让我有了反思,下次如果再有线下面谈我应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现表情来调整聊天内容。虽然这个反馈来得有点迟,但是当下一定是最早的时间。
通过聊天得到的启发:
我需要把从童年记忆中有各种情绪的事件全部写下来,然后再与每一个事件中的情绪去体验相处。最终达到丰盛的状态。
感恩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