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讲养娃两年三个月中,我和小朋友的分离,以及我的心路历程和部分观点。
(一)
第一次分开
小朋友自生下来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我,长到第十个月的时候到了冬天,我们住的地方没有暖气,婆婆过来坚持要把孩子带回老家。
我们十个月之内是从没分开过的,孩子也还没断奶,这么突然断掉也不知道她能否适应!
虽然我心里不乐意可我也拗不过她老人家。
婆婆说,我帮你们养几天,娃永远都是你们的娃……
她当然永远是我的孩子,可理不是这么个理呀!
两个月后我回家看了她一次,显然她对我已经陌生了,盯着我看了半天后,才确定要我抱她。
自从下午抱上她直到晚上一家人坐在热炕上,她做的唯一的事就是盯着我的脸目不转睛,无论我看向别处或者看电视。
只要我回应她的眼神,她就泯着嘴朝我笑。
那笑容天真可爱,却让我一阵心酸!
我想,她应该是在印象里找寻什么!
第二次分开
那是第二年的七月下旬,天气炎热。小朋友一岁半了。已经能说简单的句子,基本能表达自己。
每天晚上她都要举着电话,说给妈妈打电话,打过电话她似乎才安心不少。有时候闹腾的历害,婆婆也会打来电话,她听着我们在这边说话唱歌,会高兴的笑出声来,情绪慢慢恢复平静。
好多次她对着电话说:妈妈抱抱。我听到婆婆在那边说孩子把手机抱着怀里。
有时候还会说:妈妈亲亲。然后在手机屏幕上使劲亲一下,我在这边听得清清楚楚。
我一下子喉咙堵的慌,那么小的孩子,得多想妈妈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动作。
她大概听到手机有人说话,便以为我在手机里面。
紧接着几天,她在家里闹得不停,爱发脾气、大哭、不吃饭。婆婆打来电话说医生家也去过了,说没生病。
我心里什么都明白,于是回家陪了她一个礼拜。
每天晚上,我们母女面对面睡觉,她一只小胳膊穿过我的脖颈,另一只小胳膊抱着我的脸。
白天我带她去串门,找别的小朋友玩。中午热的时候不出门,在家玩躲猫猫。
一个星期后我打算走,但不能带她,因为八月的西安比七月更热。早上趁她熟睡,我轻轻的亲了她的脸便出了门。
听说我走后,她先在我的房里找了一圈,然后把家里每个房子都找了一遍,还要拉着奶奶去邻居家找。奶奶不去,她就撅着屁股使劲拽奶奶的手,凡是我带她串过门的邻居家每个房子也要找。
整整找了三天!
第三次分开
是她两岁的冬天。
她说话已经很利索,能表达自己的需求。
知道我离开了家,只在我房里看看就不在找了。
我想,她应该认为找也找不到吧!
(二)
我为什么不想和孩子分开?
首先,
我做好了自己带孩子的准备,早先也辞了职。带到十个月,孩子生活习惯基本规律。
换一个人带,必然打破这种规律,孩子不适应,大人不适应。重建规律费时费力。
我们一起建立的规律,基本被孩子默认,做什么都成习惯,不容易起冲突。
老人比较溺爱,不在意什么习惯规律,由着孩子的心性,不但养育过程不顺利,而且孩子容易发脾气。
其次,
我自己带孩子,对于添加辅食的时间、种类、量的多少都有特定的安排。
回老家的话,饮食比较单一。
比如,我给孩子用她的小保温杯每天至少喝一杯水。在老家,老人不重视饮水,经常引起孩子便秘。
关于对孩子的启蒙,我不强求她学什么、学多少,但我常常唱儿歌给她灌耳音,她自己听着听着就会了。晚上睡前,也拿着图画书给她胡编故事。
回老家就不行了,我婆婆不识字,这些根本做不到。比如第三次孩子离开我时,已经学会近十五首儿歌。等她再来的时候,不仅什么都没学会,而且还忘的差不多了。
再次,最最重要的。
既然我已做好带孩的准备,并且付诸行动,那么老人的插手无形中缩短了我和孩子相处的时间。
如果老人想念孩子,可以住几天和孩子处一处,但我不赞成忽然就把孩子带走。我相信,作为孩子的亲人对孩子都是最好的,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点我家宝宝适应极强)
(三)
实质上,父母能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时间只有三到四年,为什么呢?
我之前是幼儿园老师,孩子每天和老师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如果算来,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
所以我经常说,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是和父母分离的开始。
小学、初中在校时间多,高中可能要住校,大学见得次数就更少了。
工作以后,他们要恋爱结婚生子,会有属于自己的家,那时也是我们该放手退出的时候了。
虽然通讯很发达,手机很方便,可冰凉的手机代替不了温暖的相伴。
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温柔的与孩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