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dults were children, but few people remember it.
所有成年人曾经都是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 。
——《小王子》献给小时候的里翁.沃斯。
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站着,匆匆翻看过一遍,没有过多的印象,只是趁机回顾了一下逝去的童年,憧憬了一下未知的爱情。
十年后的今天, 下班回到家,手机放着《药师佛心咒》(本来是想听班得瑞的轻音乐,无意中点击了这曲梵音,倒也很恰如其境,所谓“中西结合,疗效好”),在沙发中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再次翻阅。
这个故事很短,短到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这个故事很长,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大人、小孩、孤单、驯化、责任、用心、爱、独一无二,却值得终身思考。
今天的这页随笔,很想分享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大人、小孩。
一、我们都曾经是孩子
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会从“一顶帽子”中看到“消化大象的蟒蛇”,他们可以从“纸盒子”中发现“充满活力的绵羊”,他们会“爱”上一朵花,并倾心呵护、情有独钟。
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热爱数字,他们在介绍新朋友的时候,会问“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会采集蝴蝶标本吗?”而不是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体重多少?他的父亲挣多少钱……”
放下手机,想想曾经的你,是否也像“小王子”?
小时候,我们可以为几根冰糕棍制作的玩具,兴奋许久;我们也可以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而弄脏衣服,即便被父母训斥也乐此不疲;我们还可以为了看一场简陋的露天电影,走上十几里夜路,却能够回味许久许久……
长大后,我们有精美的玩具、诸多的选择,却找不到小时候的快乐;我们对看蚂蚁的事情不屑一顾,一句“幼稚”一笑而过;我们可以看IMAX、享受3D、4D的视觉盛宴,但是看完后却不愿意再去回想。
我们是真的长大了吗?还是在退化呢?不得而解……
二、什么是正经事
小王子离开B612号小行星后,开始了星际旅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大人”,坚信自己是“正经人”,做着“正经事”的大人们。
“国王”最在乎权威,口头禅是“我命令”,享受着唯我独尊的感觉,无论这种感觉是多么虚幻不实;“虚荣人”只听得见赞美,沉浸于崇拜与致谢的游戏,无论是多么乏味无趣;“生意人”很忙很忙,加减乘除、编号星星财富,却无暇抬头看看美丽的星空;“点灯人”循规蹈矩,呆板僵化,把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陈规陋习中,一刻不停的“点灯熄灯”,了无生趣;“地理学家”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却不肯走出去体验生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顽固迂腐……
然而,在孩子眼中,我们大人混淆了一切,把什么都搞乱了。
对孩子而言,正经事可能只是去“试图理解花儿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长出毫无用处的刺”,可能只是去思考“为什么绵羊和花儿之间会有战争”,这类在我们大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毫无意义的“小事情”。
然而,究竟什么是“正经事”?是“日进斗金、高高在上”,还是“放慢脚步、细嗅蔷薇 ”?自认为,没有明确的定义,问心无愧、开心就好……
三、你说话的口气像个大人
当小王子第一次生气,那句“你说话的口气很像个大人!”,让我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这短短的一句话,像是有力的钟锤,一下下敲击在我的心头。
这真的是对我们成人世界最有力的批判,我们试图用客观的标准体系来界定和衡量主观的价值意义,我们以为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可是我们这你的获得快乐了吗?我们现代人、成年人,敷着最贵的面膜,却熬着最长的夜;自嘲说没空运动,却又放不下手机。我们有最深的焦虑、最大的恐惧和最多的期待。
而《小王子》之所以能够如此畅销不衰,让越来越多人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强烈的故事代入感,还有它在故事中所持的存在主义立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创造出来的。换言之,外在事物,或者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去赋予它意义……
你,
此刻,
是否像我一样,
恨不得马上去那片沙漠,
在那颗星星下面驻足停留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