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话之前是没有看过李敖的书的,通过走读派获取了这本书。因为上一本书是看的芳华比较顺畅,这一本在接触的初期读起来是有点吃力的。吃力的原因在于读书太少见识太少,可以看的出来作者的学识是非常深厚的,都是引用的一些历史上各朝各代的风流人物,自己对此有的只有一知半解,有的压根就没听说过。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在上下班的路上进行读书。感觉一边比较吃力一边要是进度缓慢,读了两天才读了五分之一。要是新年放了三天假没有读,本来已经准备弃书了,但是在去上班的路上要试了一下,不曾想可以说是一口气就的下来了,中午一个小时看了百分之三十,晚上抽了个空就读完了。
冷眼看历史
整本书通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写的是革命,前面的是铺垫。虽然故事背景是在一个悲哀的年代,但是作者却没有着重与写那时候的场景。而是以小见大更加的看重的事对具体人物以及言论的描写,通过法源寺或者说是悯忠寺地方为依据这个串起来。
你不得不感叹无论是作者引用的古代人物还是描写的其他人物,无论是忠是奸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而期中出现了大篇幅上的思想上的辩论,都是谦谦有礼,通过辩证的手段来去据理力争。然后在去尝试,是知行合一。
别人在用生命追寻理想,追寻自己的目标。而我只是在这里看小说。那个时期的历史对我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我所知道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初高中课本里面学的。所谓的出现在课本里面的东西也不过是现在的执政党在培养下一代的忠君爱国的人民罢了,对此我并没有多深刻的感触,甚至谭嗣同的死在我看来都是傻的不行。我只不过是冷眼看历史的人,处在这个前人为我们打拼下来的和平年代,无关痛痒的往前看。
还看今朝
作者写了那们多的时代翘楚,其实谁对谁错是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的。袁世凯背叛送密信,到底是因为他看开了还是….这已经不是很重要。西皇后是对是错,这都不能有一个具体的定论。
在看那段政权谍变,一代一代的人前仆后继的向前涌动,正所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到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突然想起了台湾进几年的政权,不也是两党纷争然后窝内斗。搞得岛内乌烟瘴气,不觉间感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在的台湾惊人的相似。不知道是作者有意的向这方面靠还是只是一个巧合。
到最后才明白谭嗣同得死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看的通透看得明白。西太后阻止变法也可能不是因为她不想变法,而是因为她看的通透。她只不过是那个集团里的一个代表人物,并不代表她有能力改变一切。
康有为像是一个布道者,而谭嗣同算是一个证道者。像谭嗣同一样的证道者影响了更多的人,但是他们都已经是过往。我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