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09天早安问候。
复旦大学一对教授夫妇的儿子14岁,抑郁症,割腕、跳楼好几次,幸亏发现及时,找了一位心理学教授跟他儿子聊聊。
男孩说:老师,你说人是不是早晚都会死?
教授:是的。
男孩:我现在14岁了,我爸妈都是大学教授,我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都经历过了,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现在不死的话,明年就要参加中考,考不上好的学校呢,我爸爸妈妈会觉得很丢脸。考上好的高中后,还要考好的大学,考上好的大学还要读硕士博士。我再怎么读,也不一定读得过我爸我妈。
再说,我就是读成他们那个样子,你看,他俩现在都是教授,不也活成那个鬼样子嘛?不也就是个社畜吗?
你看他们夫妻关系也不好,整天吵架、冷战,有啥意思?
我才不生孩子呢,生个像我这样的小孩多让人操心,然后还要结婚啊上班啊养孩子啊,被社会评价,被社会鞭打,我干嘛要被社会全部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反正早晚都得死,我现在死了不挺好的吗?
教授说:想想,对啊,生活如此艰难,活着确实没啥意思。不过,那你天天打打游戏也好啊!
戏都打过了,我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教授:那你在生活中没有一点有意思的事儿吗?
男孩:就是周末到猫咖啡馆做两个小时的义工。有点儿喜欢猫。
教授最后对男孩的父母说,聊了1个小时,你家孩子我还真说不过他,没办法说服他。
父母急了,您都说不服他,那怎么办?
教授建议给孩子养只猫,人不一定能留得住他,猫说不定能留得住他。
教授总结道:你若要一个人活得有意义,就的让他跟这个社会建立链接。
每个人都难逃一死,为什么要活着呢?
问这个问题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生活无忧、心思灵透的富家子弟。他们一生下来就解决了物质问题,有些智慧的头脑就开始发出这样的哲学之问了。
另一类是失意、迷茫、心思无着落或者穷途末路、屡受打击、想放弃生命的人。
那些活得充实、快乐,内心有希望、有目标,为工作、事业、财富忘我工作和努力的人,一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或者无暇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本身活在意义之中。
那么,人怎么才能活在意义之中呢?
与世界的链接越深,越活得有意义感。
简单来说,与世界的链接包括三大方面:
一、与人的链接。
二、与自然的链接。
三、与物的链接。
一个人,如果与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彼此关爱,互相帮助,这个人一定是幸福的,生命意义感十足。
一个人,如果他深深地迷恋大自然,能与自然界进行深入的交流,走在山林湖海之中,能彼此抚慰,彼此欣赏。他的生命意义感十足。
一个人,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有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譬如,酷爱运动,酷爱下棋,无碍舞蹈,酷爱读书……每天过得高尚、丰富、有趣,他活得怡然自得,生命意义感十足。
每一个小娃娃生下来,天性无不是渴望活着的,等长大了,为什么那么多抑郁的?
除了先天性性抑郁特质,青少年抑郁跟成长的家庭环境关联极大:父母过于要强,长期热暴力、冷暴力,过于控制,过高期待,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度。
抑郁的青少年、失去生命意义的青少年,没有一个家庭关系是融洽的,或者说跟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甜蜜的。
我们自己可以要强,但不要逼着孩子要强,要知道,社会上每一个活得要强的人一方面享受生命,另一方面也是很累的。
自己想要强,要光辉灿烂地活着,那无可厚非,但要允许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是我们觉得怎么活着好,才是好,下一代有下一代的活法。
人,自洽最好!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人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世界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