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热门的旅游城市,人们常常忘记这是一座陪都。独特的地势结构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让这座城市有两个美称,“山城”与“雾都”。
不过关于陪都,到处可见的还有很多标志性的景点——解放纪念碑、朝天门、南山上法国的领事馆、包括至今仍可以在渝中区看到诸如,邹容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青年路等路名。凡此种种无不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符号。
关于重庆,它经历太多风雨,哪怕是一支烟也说不完的故事。
这座城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对于习惯四四方方、南北分明的人来说,初次到来很容易迷路,那些街道散漫地辐射开去,使人会有些找不到北的感觉。
重庆的路是沿江顺山而建的,弯道多,路副狭窄的陡坡地势,有的凌空高悬,有的临江映水,有人工的痕迹,更多是天然造化。
初见朝天门,半部重庆史。
北接大巴山,东连三峡,南靠云贵高原,西面更是天府之国。这是重庆的地势之优,也是它能成为陪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初设海关。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1949年的“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这个位于重庆市东北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码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经过岁月的洗礼,慢慢成了声名远播的一个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
巨大的广场和新建的码头,或者早已替代了这座城门所具有的地标性意义。而在老居民的记忆里,朝天门老城门,仅是父辈口中,永听不厌的那些美妙传说。
如果从初设海关开始记录这段历史,这个码头历经百年间的风云变幻,看多了际会的豪杰,目睹了无数悲欣交织的往事和改变历史的时刻,这位时光雕刻成一个美人,早早练就了气定神闲的坐姿。
而正是由于它位于两江交汇处,山川丘陵环绕,爱吃火锅,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也造就了重庆人骨头里的硬。
“重庆人的性格就是重庆人的性格”。
不受约束,偶尔会激烈地表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自信,以实现相互间完美的自洽。
山城的人和路,不知是谁影响了谁,竟能达成了习气上的统一。
曾经遇到一对重庆夫妇,他说,他们是重庆照顾下岗职工给摆的面摊,是2家经营,每半个月轮一回。我问他休息的半个月干什么去,他们笑哈哈的说打麻将啊。一开始我们还有点发愣,还补充一句,这才是我们重庆人的生活。
人们怡然的姿态随处可见,肥宽的裤子配拖鞋,大摇大摆徜徉街市,仿佛全天下的清闲少事之人都钟萃于此。
有种掩饰叫“不存在”,“要得”,“爪子”...这些得趣的口头禅让重庆话与在正式场合中存在着的天然的违和感,话中透着清亮的豪迈,让人捧腹大笑。
重庆人能吃苦耐劳是众所周知的事。
初次去重庆旅游的人,或许会好奇大街上挑着担子的人的职业,他们是挑夫,也是当地居民把这些搬运工称之为“棒棒军”。在这满是山路或阶梯的两江港口,大多数人会依赖着他们的苦力。
作为一座面积广阔的工业化城市,重庆是以长江沿岸的贸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早期长期依赖人力搬运货物。但在上世纪80年代,对这种搬运工的需求迅速增加。
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中显示,他们的规模已经从90年代的多达30万人,减少到了现在重庆城区不超过1万人。其中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现在,他们正在消失。但这都是重庆人能吃苦的印记,记录着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劳动者艰辛的生活。
茅盾在《雾重庆拾零》中写道:“重庆大小饭店之多,实足惊人。花上三块钱聊可一饱的小饭店中,常见有短衫朋友高踞座头,居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确实,在重庆吃火锅时看到的桌上的美食,怕是细数不过来。千层肚、无骨鸭掌、麻辣牛肉、鹅肠...
粗粝、磅礴、却又市井、精巧。
去重庆之前听说过一个说法,“一百米之内就能找到一间火锅店”什么是烟火气?大概就是这座城市里,明处暗处都透着生活的气息吧。
这座山城,城外的人都想进去,城内里的人很想出来。想必太多人天生都和这座城有着些许的亲近感。
“妻管严”在重庆话里被喊作“耙耳朵”,但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重庆男人对老婆百依百顺的爱就在这三个字里了。这也在我所理解的烟火气范围之内,男人谈风月,女人论江湖。正因是女人掌控的江湖,才形成这浓浓的烟火气吧。
这大概就是我们在重庆的故事,那么,你的城市故事呢?留言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