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写点什么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像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要写,可是却不知道该从哪儿写起,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现在每天拿着手机在看,看过的东西好像都是过眼的云烟,没有在脑子里留下过多的痕迹,也没有产生什么共鸣,没有让自己有什么想要写下来的冲动。感觉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了,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每天上班下班,上有老,下有小,就像现在网上非常流行的词,变得“油腻”了,每天看看手机,玩玩游戏,发发朋友圈,给朋友点个赞,自己的生活和曾经的兴趣爱好都没了,有的时候会突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写写画画,看书都是自己曾经喜欢的,我不叫这些是写作,绘画和阅读,是因为以前我做这些都是随心的,没有刻意的去学过这些。
第一次听到《深度工作》,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无非是写的如何更好的工作,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之类的,当你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把它读完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写的不仅仅是这些。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工作》中阐释:“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他在书里写的更多的还是方法和一些策略。
一边看书,一边对照自身,也开始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过去一直难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高质量的产出=时间✖专注度。在现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网络已无处不在,对视力和颈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的同时,也让自己很难再静下心来。刚刚还在想到底要怎么写,但是想着想着,心思又飞了,始终无法把心思集中在一件事上。
说到专注力,记得以前自己也曾一夜读完一本书的经历,无人打扰,也算是深度阅读了吧,现在虽然早已记不得书中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书中的一句话我却一直记得,“人的一生有多长,人的一生就有多少爱”,这句话就像刻在了脑子里,我想这就是专注力的作用。然而,现在的人们手机不离手,朋友圈点赞,一些八卦新闻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被这些浮浅的工作和生活占据了,我们生活也因此变得停滞不前,不再成长。我们都只是在用看似忙碌的表现进行浮浅的工作,以此感动自己,麻痹自己,假装自己热爱学习。仅此而已。
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专注力实际是一种心理能量,充分利用这种心理能量,把这种心理能量提高到最高值,就是最高效的专注力。高效的专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记忆高手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通过冥想和短时记忆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出快速并持续的专注力。
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时间要有规划安排,制作时间安排表,开始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分钟;之前的大部分日子,常态是这样的:空的时候无需安排,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做;忙的时候也不用太过安排,反正手头全是活,想到什么做什么,一样一样做下去就好了。但是,有的时候对于一些临时要处理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我们就会为此而耽搁时间,把本来想好的事情忘记了,甚至没有完成。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书中写到“养成好的社交工具使用习惯”,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弊端,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它,我们才能更好生活,我们要克服手机瘾,利用碎片时间,做好时间管理规划,提高效率。
书中还写到要控制社交:关闭微信朋友圈入口,取消微信消息自动提醒,等每一段深度工作之后再去查看、回复消息。
关于控制社交的板块,书里提到了两个概念:
(1)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2)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直到看这本书之前,我用的都是任何益处法,我总会觉得,下这些app,买这些产品,应该都会有用的,如果我不买这个,我会错过不少东西但事实上并没有,或者说即使有,也无伤大雅、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机会成本与损益比较的问题。
关于控制社交的另一点是,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当我发一条朋友圈的时候,我的朋友会点赞、评论,这会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过的生活或者是我的观点得到他们的认可,这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同时,这也是一种致瘾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朋友圈得到的每一个赞都会让我开心一下。但是,事实呢?你真的如此重要吗?现在盛行的点赞之交,这种浅层交际,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有的深层工作的前提,都建立在你有明确的主要高层次目标的基础之上(包括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规划,都是属于过一天算一天的。书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你没有尝试过,就不会知道自己真的不喜欢。深度工作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只有多学,多做,多读,唯勤,让改变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