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一个二十年前的老同学,彼时很熟很要好,但因期间没有联系过,所以,此时还是感觉尴尬,不知怎样打开话题。后来,气氛到了,聊起来的时候才知道她原来还是单身。问其缘由,她说:也没想着单,不过就是因为工作,经济,圈子等各种因素,不知不觉就被单下来了。问想不想成家,回曰:不想。接下来她说:我知道自己有情绪管理问题,而且极易受到别人情绪的污染,所以,现在根本没法想象和另一个人相处,还要照顾那人的情绪。
我有些惊呆于她用了“污染”这个词,不过,随即便觉得心有戚戚焉,用的再恰当不过了。那种20年前的熟悉感立马就被勾连出来了。
我并不准备叙旧,也不打算回忆,我真正想说的——“我知道自己”。
我知道自己,很难吗?也未必就说很难或者不难,但是,很漫长,且非常非常重要!
一点不夸张的来说,我们这一生都是在探寻自我以及拿到自我命运的主导权。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相处过的人,做过的工作,生命中邂逅的惊喜,遭受的痛苦,每一点一滴,都是对于自我的试炼。哪些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到达什么程度,底线在哪里,引起你怎样的——没有经过加工包装暗示伪装过的,最鲜活直接的——情绪反应,那个就是真的你。你可以改变,可以调整,可以控制或者伪装,但是,底色基本很难涂改。
而知道了自己,你才会明白,哪些事你会做能做,哪些事你打死也做不下去,你的边界在哪里,你该往哪里走——这也是我们人生的终极追问。
这两天在看萧秋水老师在2014年10月份出的一本书《这一生,静待时光检验》。之前一直知道秋水老师,偶尔看,却也没太多关注,直到从猫叔的推荐那里才真正开始认真看她的书和公众号。看她用随性却不失逻辑的笔触写着她的“幸福生活”。她的文字感性中又带着理智,写电影,写生活,写闭关写书,写她的花,她的地垫,写天南海北的朋友和她们送的小零食,就是一部不间断的生活纪录片。她不只是一个在网路上活跃了十几年的知识管理导师,更是个鲜活的生活家。
最近,有幸亲见本人,听她的线下分享,这种感觉愈甚。就像炖在火炉上咕咕冒泡的汤,落地,鲜活,真切,暖,温度和距离却刚好。
这本书其实早就买了,却在这个时候进入我的视线,有意无意吧,也可以说是该它出场的时候了。虽然距今4年了,与我,却刚刚好。眼下的我,像一个懵懂的孩童,刚知道那个镜子中瞪大眼睛看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开始走向自己,认识自己。而这本书中,秋水老师一直在写:“我……”,她写的也是自己,那个时期那个阶段的自己,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自我的认知。
她的来路,我的去途。
记得很早前,看到一句话,是说:一直在说“我”的人,看不到别人,太以自我为中心。其实现在觉得,哪一个人不是在时时刻刻口口声声的说着“我”,所看所想所做所感,哪一个不是从我出发的呢?
每一个人都是自我世界的靶心,以自我为中心,像同心圆,像涟漪,像波纹,往外扩散依次到家人,亲戚朋友,同事伙伴,工作关联,直到越往外的无限世界,正如那句“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是有远近先后之分的。如果没有中心的那个自我,这一生就如波浪中的浮萍,随风飘荡,只能随外界而动,没有定心针,没有方向,也易受到污染;有了自我,或者说有能力做自我之后,才有了主动选择的权力,可以选,可以说“不”。
而做自我,当然需要能力来支持。认识自我,进而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探到自己的边界和底线,该冲的去冲,该守的去守。等自己的经济,精神,内心力量等这些资本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力量一点点的夺回主动权,可以一步步做自我。
拿到命运的掌舵权,人生才算是真正出发,在这之前,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