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注力怎么来的?
先了解下脑科学,近年来磁共振技术领域的研究表明:
1、孩子左右脑发育情况,左右脑分工被神经医学界最新研究证实是误传,所以左右脑在功能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表现不同,左右脑是共同工作的。
2、孩子大脑发育情况,0~3岁大脑发育以感统为主,协调性在神经发育中有重要地位,也可以理解为神经性条件反射占主导。
而专注力属于发育指标的一部分,但是我发现:
1、孩子在幼年时期对时间长度没有任何观念
2、专注力质量无法用既定时间长度指标去衡量
那是孩子如何通过我们所谓的“专注力”来学习的呢?我来解读一下。
在《孩子是如何学习》一书中提到“捣鼓”一词,是不是有所顿悟?孩子在没有时间概念下是通过反复捣鼓去掌握知识的,捣鼓也许只花短暂数秒,也许会花数个小时,但是你们不知道捣鼓了多少次,我们总认为自己孩子相比其他孩子,在学习上花时间很短或磨蹭很久是没有专注力的表现,其实这样理解是一个误区。
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是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重来后,最终才获得一次的成功!
我们有没有印象觉得在孩童时期时间过的特别漫长,一个暑假会过的特别久;而成年的我们觉得时间又特别少,恨不得一个晚上就读完一本书?这正是成年的我们与孩童的我们对时间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所造成的。
时间、情感、推理......这些观念都太抽象,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难以觉悟的,所以请放弃对衡量专注力好坏固有的时间观念,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转变父母在权威视角的思考模式和维度,是不是有不同的发现呢?
再来解释一下和学习有关的记忆(记忆中枢)和乐趣(奖励中枢),记忆中枢在大脑里是海马体,大约到2岁时候才开始发育:
婴儿每秒会产生大约700个新的神经元连接(突触)。大脑管记忆的地方有海马体和前额叶(脑门下面大脑皮层),它们可以把储存在大脑各处的信息集合起来形成记忆。两岁前的大脑,海马体还没有发育好,它正哼哧哼哧地努力地长,但没有拿到上岗证。
加拿大的神经学家Paul Frankland和Sheena Josselyn认为,就是因为2岁前海马体内的神经元和野草似得疯长,大脑里变成了一团乱麻,所以我们才会不记得小时候的记忆。
也说明孩子2岁才开始对具体事情有记忆。和海马体紧密合作的大脑部门叫杏仁核,是情绪中枢。还有一个协调部门是奖励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其中奖励中枢是管理内在动机,也是兴趣的驱动力,并且和记忆中枢、情绪中枢一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当我在掌握这些后,对孩子培养策略是:
1、用游戏力
2、用肢体语言鼓励
3、在他敏感的地方
4、不断的重复
5、不断的试错
培养孩子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驱动孩子的专注是他的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耐心、决心、信心等一些综合因素,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试错机会就是锻炼他专注的绝佳方法。
所以,重复性和可持续性在专注上起到决定作用,而以时间标准则是次要的。
二、如何培养专注的品质?
到这里,我弄明白了专注是一个品质,并不是在统一时间完成任务,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怠的精神。
在培养专注品质方面, 我举例说明:关于孩子自己吃饭
自己吃饭满足了以上五点要素,如何提升自己吃饭的积极性在于调动乐趣与动机。
1、趣味性。让孩子参与和知道做饭这件事,可以让他坐在婴儿餐椅上耐心的看爸爸妈妈做饭,我们一定要表现的从容不迫,并告诉他“我在厨房施展神奇魔法",给他上菜的时候可以用一块深色布把饭碗盖住,让他去闻闻并猜猜里面装着什么。
即孩子的专注以观察行为开始的。
2、不断鼓励。当他自己愿意用手拿菜和勺子吃饭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担心孩子弄脏衣服、拖拉时间等说教行为转变为充满微笑和给予鼓掌的鼓励行为,这是愉悦的开始,也是自己吃饭最重要的动机,我把这一刻想象成中国队进球。
即孩子的专注以鼓励行为持续的。
3、重复性。他会不自觉的重复尝试把食物从碗里送进嘴里,不要着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慢慢来,不要去打扰他。
即孩子的专注与运动协调发展的。
4、保持好心态。一日三餐肯定有不好好吃饭的一顿,不用太纠结吃了多少或者因为落下这一顿饭会长不高,绝对不会,因为肠胃是动态调整的,如果这顿不吃,一定有背后的需要,比如想玩、或闹觉、积食、感冒等,错过就错过,下顿会补回来的。
即孩子的专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受控的。
我创新一个简单公式,可以让孩子像小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专注的品质,越早培养效果越显著:
专注品质=重复率×试错机会
作者:灰灰 (我是一个80后奶爸,育儿路上你的知己)
记得看完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