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小伙伴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却留不下什么东西呢?
我觉得主要就是这三个环节出了问题:
①没有将书本内容变成有效的信息;
②缺乏大脑思维的参与,没有将信息嵌入记忆里;
③缺乏行动,没能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那如何将看过的书转化为生产力?
分享三个小方法:
001 写行动清单
不能只是做普普通通的读书笔记,因为这样的思考深度不够,过一段时间,我们很可能就忘得差不多了。
猫叔说,写读书笔记要写践行清单,这样你不仅要思考哪些内容是自己用得上的,还要去琢磨自己能怎么用,接下来该怎么做,效果自然好很多。
002 用,才是更好的读。
如何更好地“用书”?
①重复读,多读几遍,1本好书读100遍,胜过读100本书。
②读的过程中思考怎么去用,还要真的去用,且努力做出成绩。
③写出来,或者说出来,分享给更多人。
这两年,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去践行的,遇到一本好书多读几遍,并且思考如何去用。
比如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我就看了至少5遍了,并且经常在公众号和社群进行分享。
把书中对我有感触的内容分享黑大家,而且也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践行心得。
比如我是如何写作的,我是如何通过这本书买基金的,我是如何锻炼元认知能力的,等等。
并且还通过践行这本书,拿到了一些不错的结果。
003 紧盯着自己的“改变量”
周岭老师说,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
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自我感觉还是一个比较注重行动的人,在社群里面,我也经常提到行动为王,听完了课程,学到了知识后,一定要去实践。
目前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梳理文章重点、归纳总结、输出一篇书评,最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列一条行动清单。
并且马上就要去做,执行“72小时定律”,也就是三天之内必须要去执行,否则过了72小时后你就再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比如我看完《小狗钱钱》后,开始每天写成功日记、列梦想清单,养成储蓄和记账的习惯,慢慢培养会下金蛋的“鹅”,一点点把她养肥,尽量不去杀她。
比如看完《了凡四训》这本书之后,就列了行动清单为“日行一善,极致利他”,记录自己做的每一件好事,渐渐明白了助人真的可以让自己也快乐这个道理;
比如看完《哪有没时间这回事》,里面提到了早起倒逼早睡,彻底解决失眠问题,第二天我就严格执行早起,以前7点起床,现在提前到6点起床;
比如看完《晨间日记的奇迹》和《好好学习》两本书后,就开始坚持每天写九宫格日记和反思日记,到现在已经持续写了800+天;
比如看完《从零开始学写作》和《学会写作》等七八本关于写作的书籍后,开始坚持每天写作,从每天200字开始,到现在可以轻松写下2000字。
练习写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始写,每天写,持续不停地写,因为只有开始写了才可能提升写作能力。
就如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策略一样,所有能力的提升都是一天一天的慢慢进步,没有什么捷径。到目前为止,公众号写作已经日更630+篇了。
比如看完《人生效率手册》和《奇特的一生》两本书后,我就立马买来时间轴手账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就像对待金钱一样对待时间,知道自己每一个小时的去向;
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读书就是为了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
要想将看过的书读出生产力,一定要注重阅读后的思考和践行。
其中,这个践行可以把书里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后来知道这是所谓的费曼学习法)。
最好的践行是拿来改造自己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和精神。
书里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自己消化使用的才是自己的。
所以,读书只是我们思考的起点,真正的读懂,是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坚信、持续践行,并做出成绩,拿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