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邻家小男孩的妈妈找到了我,让我帮忙给孩子补补英语。探明究竟,方知因为转学,孩子的英语学习明显吃力。也不意外,毕竟学校不同,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可这种落差给孩子带来了不自信,因为不懂,所以怯怕,甚至在学校不敢开口;也给家长带来了忧虑,跟班不上是硬伤,那以后的学习岂不是更困难?于是,我试试。
简单接触后,我发现孩子口语挺好,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我面前孩子愿意大声发音,而且,接受能力强,运用快。此时,我信心满满,孩子需要的只是鼓励和发掘潜力。孩子暂时落后仅仅在于对教材难度的不适应以及对知识点的不熟悉。
接下来,每周抽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辅导,由发音到知识灵活运用,进步可谓神速。在这过程中,我从不吝啬任何可以表扬孩子的机会,陪他读,陪他练,陪他开玩笑,像个亲切的同伴而非严厉的老师。我的着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兴趣。我相信:任何填鸭式的教育都是事倍功半。反之,学生对学科有了热情和方法,分数高是必然的附属产物。
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孩子欢呼“我是满分哦!”高手云集的班里,也仅三个满分,带着这份荣誉,我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只会越来越卖力。
后来,我反思,这是“学渣逆袭为学霸”的例子么?其实不然。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潜力,为会么要去戴上这样或者那样的帽子?我从英语教育专业毕业,零距离接触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什么那么多高年级的学生厌恶英语?不是他们能力问题,而是从小不够重视,到后来真的落后于人,产生心理障碍而误认为自己真学不会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小孩子语言的天赋绝对不容小觑,可家长们善待了这样的关键期吗?
附日常学习对话:以“I saw a dog.” 为例。
I : Come on , follow me , saw...saw...
He: saw... saw...
I : 快告诉我为什么要用“saw”?
He: 它是“see” 的过去式呀。
I :过去式你都知道呀,了不起。那我们读句子“I saw a dog. ”。
He: I saw a dog.....
I :考考你,“我看见了一只猫。”
He: I saw a cat.
I :"我看见了一只兔子,青蛙,鸟。。。"
He: I saw a rabbit, frog, bird...
I :再升级下难度,你要挑战下不?“我看见了我妈妈!”
He: 好呀好呀,I saw I mother.
I :"我的"妈妈哦
He: I saw my mother.
I :他看见了我妈妈。
He: He saw my mother.
I :太棒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