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聚会,老友大宇跟我们抱怨:儿子二年级了,大人天天陪着做作业,依然拖拉、粗心、主动性差,学习习惯很不好,弹钢琴也是,在他旁边一步不离开的陪着他练,依然不能很好的练琴!这是怎么回事?
大宇的妻子撇撇嘴:你那也好意思叫“陪着”孩子?孩子做作业和练琴的时候,你永远捧着手
机玩游戏,隔几分钟抬起头对孩子说一句“认真点”,孩子什么感受?他姥姥的陪伴就更有问题了,孩子做个作业,她恨不得要在旁边代劳!全程指手画脚!孩子能有好习惯?
大宇摆摆手:你陪着的时候倒是没玩手机也没废话,就在那坐着,效果也没好哪儿去啊。
他妻子无法反驳,苦笑着对我们道:也是啊,我真不知道还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主动练琴主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在旁边陪着,又看不出效果,恨不得不管算了。
我想到他们所说的那些画面:孩子愁眉苦脸地练琴或者做作业,家长在一旁不是玩手机就是
指手画脚,或者一脸严肃地在旁边监督着,想想都恐怖,谁要是在我旁边如此陪着,我保准
对我做的一切都没法心甘情愿,何况是孩子?
他们所说的陪伴,要么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敷衍,要么是监工似的“监督看管”,要么是说
教式的“越俎代庖”,不管是哪一种,都无法真正称之为“陪伴”。
真正有效的、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人在心也在,与孩子“共情”。
就拿大宇的孩子来说吧,虽然大宇口中的“陪孩子写作练琴苦恼无比还没有效果”,但他们家有一种陪伴却收获颇丰,那就是“运动”。
大宇这样说:这孩子运动能力特强!带他出去运动,打篮球!孩子特别开心特别配合!进步也特别快!现在他运动能力和兴趣都比同龄孩子要强一些!学习和练琴要是有这劲头和进度就好了!
事实上,大宇自身喜欢运动,对带孩子运动这件事,身与心皆在,全身心投入,与孩子完完全全共同在运动中得到了快乐!孩子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爸爸全心全意陪他运动的投入状态!
陪伴时,人在,心也在,效果自然不同。
2、
我和孩子他爸都不爱运动,也没运动天赋,虽然常常逼着自己着孩子去运动!但在运动这件事的陪伴上,没有发自内心的带动孩子,只是想让孩子尽快学会某个运动项目,反复练习,没有从中找到快乐,目的性太明显!孩子总是很拒绝,进步也很慢!
但其他方面,我却基本做到了身心俱在、“与孩子共情”的陪伴,收获颇丰。
比如,我陪孩子玩玩具或画画,不是傻坐着,也不玩手机,更不指手画脚,而是认真和孩子一起玩,认真到都没空搭理他!孩子特别开心,积极主动,你追我赶,觉得妈妈和他爱一样的玩具,特别乐意去发掘更多玩的方式!还会让着妈妈、照顾妈妈、增强主动性等!孩子开心满满!这大约应该算得上是高质量陪伴!
和孩子画画也是!我常常会给他一个大概的主题,或者有时候就是自由画画,甚至由他来当老师,给我出题目教我画画是两个人一起画,甚至会同时抢一个颜色的画笔,很认真对待画画这件事,在那个时刻,我就是一个和他一起画画的小伙伴,而不是逼他画画的妈妈!几年下来,孩子越来越热爱画画,画画水平也在和我的“你追我赶、互相教学”中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然超过不少同龄小朋友。
所以我想,陪伴孩子,实际上应该把“陪”字去掉,换成“相伴”。是互相陪伴,而不是你在陪着孩子做什么!
3
陪伴孩子过程中,最让人心焦的,莫过于陪孩子写作业和练琴”,网上持续火热了好几天的“陪伴到心梗”的事件之所以引起家长们的巨大共鸣,无外乎这两件事。
我认为,这两件事,和陪玩陪运动陪画画一个道理,都得身心俱在,与孩子处于共同的“状态”。
很多家长之所以
“不写作业就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还是因为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容反抗的看管者、监督者”的位置,所谓的“陪伴”,就是往旁边一杵,给孩子带来无尽的隐形压力,顺便时不时地挑出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整个写作业过程充满焦虑和警惕。
咱们先换位思考,如果你工作的时候,老板在旁边寸步不离的守着,你不小心做错一个环节,老板就对你一阵炮轰,请问,你会作何感想?大脑还能正常运转吗?心态还能平稳细致吗?但是,如果你的老板在你工作的时候,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做着他自己的工作,与你一样是一种认真努力的状态,你心理上的不适应该会大大减少,工作的辛苦感和不平衡感也会降低,工作效率自然不会太差。
那么,回到孩子写作业的事。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离开孩子身边,让孩子在你视线范围内,然后,家长自己也进入一个安静的学习状态,可以是在电脑前完成工作内容,可以是写文章或者画画…….总之,不要玩手机或者听歌看电视,最好也别看什么闲书,要给自己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而不是营造“你学习我玩手机”“你学习我看着你”的完全失衡的氛围。
等孩子作业做好了,你也不必急着指出他作业中的错误,而是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自己修正错误,顺便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没法代劳。
最初的时候,可以在他检查完之后再帮他检查一次,如果发现没有错误就加以表扬鼓励,如果发现有错误,就可以告诉他“检查还不够认真仔细”,但得告诉孩子,以后爸爸妈妈不会帮你检查作业,所以你要认真做作业认真自检,否则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你就得自己挨着!但允许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随时随地来向爸爸妈妈咨询不懂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说这些话时,家长的态度要坚定温柔,不必说教也不必严厉。我相信,不出一个星期,孩子既不会在做作业时胆战心惊,也不会因为父母监工式的陪伴对写作业怨恨无比,还能养成认真做、认真检查、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换位思考一下,对于小孩子来说,做作业这件事,的确没有乐趣可言,本就需要极度克制自己,这时候,一个平衡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心甘情愿,一个平和的家长,才能不让孩子越来越畏惧作业。
再说到陪孩子练琴,更要做到“身心俱在”,在一旁不是看着他,而是依然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写字、画画、做工作的事情、总之,让孩子感觉到,你也在为某个事情而努力,而不是他一个人在吃苦,在做枯燥的重复的练习。最重要的是,要真心体会孩子练琴的苦,在孩子想放弃之前,能真诚主动的让孩子喘口气休息休息,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懂我的苦”,他会在短暂休整后,找到更好的状态,继续努力!
如果你在一旁什么也不做,只是监视,不断提出要求,孩子越来越烦躁和没耐心,那是因为,这样的你对他来说,只是个让他看不到尽头的、逼着他完成任务的监工。话说回来,任何的才艺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孩子极大的兴趣和一定的天赋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完成!当你无论怎样都的陪伴都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时候,或许应该考虑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学这才艺了。
4
说回我自己,除了运动这事我实在无法投入,其他的时候,我陪孩子做什么都很认真!认真到经常忽略了孩子。这样的陪伴,有的时候更像是自high,其效果却很好!因为孩子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做每件事:画画、学英语、做游戏、玩玩具、做数学题目、背唐诗、唱儿歌……我相信他是感觉到了,妈妈在做这些事时,喜怒哀乐与他是同步的,没有半分敷衍,也没有监视与指手画脚,我们的关系,不是“妈妈与孩子”,只是同班的好朋友。
这种陪伴,来源于我对小时候的回忆和换位思考。
我小时候,小学一年级学汉语拼音,有一次测试,我考了个很差的分数,语文老师也委婉地告诉我妈:这孩子对汉语拼音完全没开窍。
我妈自然是很生气的,板着脸带我回家,每天傍晚都在我旁边看我写作业,结果就是,我拼音越学越差,我妈也越来越生气。但在某个周末在陪我写作业时,我妈突然灵机一动,温和地表示要和我一起学拼音,弥补一下她上学时没学过拼音的遗憾,还表示,主要是需要我教她,因为她没法教我,而是要跟我学。
我自然是欣然同意,从此后,每天上课认真听讲,每天放学后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把在学校学的拼音内容教给妈妈,有些妈妈听不明白的地方,我还会给她讲好几遍。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对拼音充满兴趣,对每天晚上教妈妈拼音充满成就感。有些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地方,在和妈妈的探讨中也豁然开朗。这样过了一个月,我的拼音测试得了全班第一,并且,由此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至此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语文成绩十次有八次是年级第一。
如今我常常想,如果当初妈妈持续每晚严肃而愤怒地监视着我写拼音,我绝对不会对拼音有什么好感,更别说学得好到对语文好感度飚升的地步。这样件事后来给我极大的启发:陪伴孩子做任何事,包括学习、练琴、玩耍等,最重要的是,别让孩子产生恐惧感、排斥感和心理失衡,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充满兴趣。
如果你很忙,没办法在孩子做作业、练琴时在一旁营造状态,如果你什么也不懂,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那么,就干脆不要刻意陪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也比把陪伴变成“敷衍或监视”要来的好得多!
陪伴不是你在付出时间守在孩子身边,而是,与孩子共同快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
努力!
如果人在曹营心在汉,还不如给孩子一片独立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