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长
大约23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代的郑国(大致是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域)一农家的一把斧子不见了。主人怀疑这把斧子被邻居的儿子偷走了,看领居儿子的神色和出门行走都象是个偷斧的人。不久,失斧主人在自家谷场里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居之子,无论是神色、还是言行,又不象偷斧之人了。
可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这个“疑”字与“斧”字结合到一起,故事便开始了:大约1000多年前,一对年轻夫妇结婚生子,其妻因难产而亡,这位年轻人一边做做农活一边带孩子,在生活有诸多不便的时候,家里来了一条狗,这条狗能干勤快,时间不长就替年轻人照料小孩,衔拖鞋,叼玩具,陪孩子嬉戏等等,与小孩十分亲呢,年轻男子不在家的时候,狗和小孩和谐相处,开心快乐。一日,年轻人外出办事,直到太阳落山月上三秆之时才回到家,回家路上一直惦记孩子与小狗这么迟没有吃晚饭肯定是饿坏了。年轻人一踏进家门,映入眼帘的场景是:床上没了孩子,床单凌乱,且到处血迹,而坐卧在床边的小狗,满嘴血污,眼球涨红,气喘吁吁。年轻人脑子一炸,立马判断是狗因饥饿难忍吃了小孩。顺手抄起门边留传下来的那把郑国斧,三下五除二砍杀了狗。狗被杀死之后,年轻人听到床底下小孩的器泣声,小孩被拖出后,全身除右臂有一狼爪印外,其余完好。同时在房子拐角处有一条被狗扑杀的狼。事已至此,年轻男子懊悔之极,这把斧,如果门边没有这把斧子,在寻找工具的同时,会发现孩子和狼,狗就不会误杀,郑国斧不知为何此刻出现,且如此顺手?年轻人最后出家。这件事成为禅宗的一个著名公案。时间推移到2014年5月7日,陕西省略阳县金家河镇一吴姓老汉,怀疑其邻居一老汉偷了他家门上的铁锁,口角之余,用绳索将对方勒死,气急之余,郑国斧又一次出现,操斧剁除了死者的四肢,其惨状目不忍睹。公安破案寻找物证时,那把郑国斧又一次成为焦点。
“疑”字本文是“幼子多惑”之义,后来引申为怀疑,再后来演变为猜忌,猜度之意。“斧”字亦可写成“鈇”,最初用途是分离谷穗与秸杆,后来扩大用途到杀狗,当然也可以成为杀人的工具。战国寓言“疑邻人偷斧”只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不能主观臆测,做任何判断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随着时代的推进,世风日下,人心浇漓,这把郑国“斧”与“疑”字一结合并疯狂至极。猜疑是心灵的毒药,是人格的肿瘤。为人如心胸狭窄,疑忌丛生,必是作茧自缚,生命沉重。普通人猜疑大不了是多了口嘴,或夫妻反目,家庭失和;或同事结怨,单位不睦。为政者猜疑小到乱政,大到误国,贻害百姓,阻碍社会发展。古今中外有多少宫围之变,君臣杀戮,将帅伙拼均因“疑”而加之于“斧”鉞!造成多少冤魂屈鬼,生灵涂炭。然而,斧之何罪?罪在人心。只要人心生疑,一把郑国斧就可以裂变为刀、枪炮、直至原子弹、核武器。当人心淡定、包容、宽广,且能剔除利禄之思,非份之想,让心灵回归自然,象大海一样广阔、蓝天一样高远;郑国斧就能还其本原,仅用于铡草、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