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我将为你解读《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在听书的过程中,你还可以点击左下角的“发现“按钮,发现更多好玩有趣的知识。
在开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你的家庭有问题吗?
相信不少人听完这个问题都会忍不住深深地感叹道:“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个幸福温暖的家,可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又是最普遍最常见最复杂的,这些问题会让家庭成员陷入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中,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又无法找到出路。对此,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直以来,传统的中国人对于家庭中产生的问题都倾向于在家庭内部消化,或视而不见,或隐忍不发,这就是所谓的“家丑不可外扬”,可这并不能减少家庭中的问题和危机,如果任由情况恶化下去,后果常常是无法想象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会越来越重视心理状态的健康,知道心理分析治疗可以帮助解决家庭难题,但很难想象,一家人从老到少能够安排在同一个时间坐在治疗师面前,将家庭生活中的所有隐痛和问题都暴露无遗,然后根据治疗师的引导和建议去积极地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在《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直面家庭问题,深入到现代家庭的困境中,帮我们分析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促使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打开自己的内心,找对自己的位置,从而解决问题消除危机,增进家庭成员和谐关系。
这本书的执笔者是奥古斯都·纳皮尔,他是著名临床心理学博士。曾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惠特克作为纳皮尔的导师和同事,为本书贡献了可贵的理论基础及一些治疗经验。他曾在很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成书于1978年,刚一出版便在全美掀起了一股热潮,作为一部家庭治疗现场对话式的专业巨著,成为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后被誉为家庭问题急救手册。
接下来,我们将用五天时间一起来探讨家庭中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等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在心理治疗师的引领下,深入了解家庭冲突的来源和真相,借助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消除家庭危机,构筑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
02.寻求治疗的布莱斯一家
在进入这本书的具体解读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布莱斯家寻求家庭治疗的背景。
故事是从叛逆的女儿克劳迪娅开始的,16岁的克劳迪娅厌学逃学,穿着奇怪,而且经常与母亲大吵大闹,并透露出要自杀的倾向。
有一天,克劳迪娅想要离家出走,百般无奈下,布莱斯夫妇带着全家(包括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一起走进了家庭治疗师惠特克和纳皮尔的办公室,希望能解决女儿克劳迪娅的问题。
了解了布莱斯家庭的基本情况后,那么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会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03.儿子丹的缺席
在第一次的见面前夕,惠特克医生就在电话里跟布莱斯夫妇强调,一定要让全家人参与治疗,除非全家人到齐,否则面谈则没有必要展开。
布莱斯夫妇一口答应了惠特克医生的要求,承诺一家五口都会赴约。然而面谈当天,却偏偏少了儿子丹。
布莱斯一家人刚在惠特克医生的办公室坐下,母亲卡罗琳和大女儿克劳迪娅就开始互相指责。惠特克医生看着母女俩的相互攻击,并不急于开始面谈,而是坚定地对她们说:“我得让你们俩停下来,我想等丹来。”
儿子丹迟迟没有露面,惠特克医生催促母亲给丹打电话,丹也没有接电话。惠特克医生仍然没有放弃,而是说:“我们可以等。”
在场的两位医生默契地坚持一定要全家人到齐才能开始正式的会谈,这让布莱斯夫妇极为不解,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大女儿的问题,他们非常担心逆反的女儿会自杀或离家出走不归,只是急需在女儿的问题上得到医生的帮助,至于儿子,目前挺正常的,来不来都无关紧要。
看着夫妻俩焦虑的样子,惠特克医生突然转向一直在一旁尴尬不安的女儿克劳迪娅,问道:“你会自杀吗?”女孩被这样直接的问题吓了一跳,紧张又生气。
“我是想过。”她的回答并不直接。
“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自杀吗?或者你今天晚上有可能自杀吗?”惠特克医生再问。
“现在不会,”她停了一下,“但我曾经想过。”
“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惠特克医生温和地提醒她,“你觉得你有没有可能在我们下次见面之前就自杀?”
“没有。”这次女儿回答得很肯定,她很生气地瞪了父母一眼:“只要他们暂时不来管我。”
医生们明白了,克罗迪娅自杀的想法是她和父母间冲突的一部分。可能性是会存在,但现在并没有这样的危险。医生们强硬地表示一定要全家人都要到场,这样,家庭疗法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功效。于是,就这样,他们结束了第一次会面。
04.第一次会晤的“结构之战”
那为什么布莱斯一家明明答应全家人都会参加第一次面谈,却在会面当天没有兑现对医生的承诺呢?纳皮尔医生将此次面谈的危机称为“结构之战”。
所谓的结构之战,经常出现在家庭治疗的第一回合面谈中,是提供治疗的医生与接受治疗的家庭之间的暗自较量。每个家庭接受治疗时都带着自己家庭的结果、规则和问题,这是家庭成员长年累月营造下来的,正是因为对这种原有的家庭形态结构感到不满意、不快乐,他们才想要对外寻求治疗。
然而,放弃自己熟悉的一切并尝试重组家庭结构,是一件充满挑战又令人不安的事情。所以,大多寻求治疗的家庭会在第一次会面时有意无意地制造出某些状况,用来试探治疗师,看看治疗师是否是有备而来的,是否能够为他们的家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布莱斯一家之所以没有全家出席第一次面谈,是他们与两位医生较劲的手段,借以试探医生有多大能耐以及是否值得信赖,同时也是他们拖延时间的策略,为了避免太快面对令人紧张、痛苦的家庭问题。
因此,在第一次的会晤中,虽然因为儿子丹的缺席而没有正式展开面谈,但不能说这次会面一点效果都没有,至少布莱斯一家知道了医生们的坚持,从而相信了家庭治疗可以给他们带来希望。
05.家庭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你可能还会继续追问:那到底为什么两位医生都坚持要全家人参与治疗呢?仅仅是为了取得布莱斯家的信任吗?还是这也与治疗的效果有关?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家庭治疗的概念。家庭治疗是全家人参与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将注意力从个人身上扩展开来,从整个家庭的大角度进行心理综合治疗。
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每个家庭都有它的秩序及规则、结构、语言、生活风格及精神内涵,如一些隐密的家规、彼此间微妙的说话方式、习惯性的生活作息和独特的思考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外人不容易一眼看穿的。
比如说,当妻子转变说话的声调时,丈夫立马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母亲每次用某种眼神看着孩子的时候,孩子也能明白那代表着什么。这似乎是一种默契,但作为外人,常常是无法理解其中的“默契”的,因为这是每个家庭经过多年的共同生活才构建起来的独特的体系。
另一方面,家庭运行如同一个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简单地来说,就是整体影响个人,家庭系统严格控制了每个家人的角色,以维持自身的某种平衡,以保护自身的完整性。
20世纪5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的争吵开始变得激烈,子女就会发病。子女住院后,夫妻便停止争吵,摇身变成照顾“生病的孩子”的慈爱父母。在这种情况中,精神分裂症者的发病,正是家庭系统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由此,我们看到,在家庭系统的运行中,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是此消彼长的,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作者花了不少的篇幅来阐述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和理论依据,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弄懂太多的专业名词和理论概念,我们只要明白: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家庭中相互依存,没有人能脱离家庭而单独存在。所以家庭问题绝不是个人问题,要解决家庭问题一定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处理。
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我们也强调如果要从根本上去疗愈一个人,就不能把他从家庭中割裂出来,而要将他放在家庭这一个整体中去干预,从而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作者对布莱斯一家的治疗,正是完全贯彻了这一理念。
06.知识要点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通过布莱斯一家与两位家庭治疗师的首次会面,我们看到了一场“结构之争”,布莱斯家通过制造儿子丹的缺席,来试探两位家庭治疗医生是否值得信赖,同时拖延时间,避免太快面对自身的家庭问题。当然,最终面谈因为丹的缺席而没有正式展开,两位医生的坚持让布莱斯家了解到了全家人的参与对家庭治疗的重要意义,也增加了他们对此次家庭治疗的信心。
那么,到底“家庭问题为何需要全家人一起解决”呢?
基于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家庭系统理论,我们知道了家庭有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一方面,家庭中自成独特的小型文化体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社会秩序及规则、生活风格等等。另一方面,家庭运行如同一个系统,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家庭中互相依存、相互牵引。也就是说家庭是一个整体,整体影响个人,家庭系统严格控制了每个家人的角色,以维持自身的某种平衡,以保护自身的完整性。
所以家庭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靠改变某个家庭成员,而是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处理。这也正是两位医生之所以坚持只有布莱斯一家到齐,展开面谈与治疗才有意义的而原因所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继续跟随纳皮尔医生和惠特克医生的步伐,一起分析布莱斯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从而消除家庭危机。恭喜你又让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关键词:家庭治疗、家庭问题、家庭系统
思考与讨论:在您的家庭里每个角色是如何分工的? 谁主内,谁主外?你在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