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读后
在上班路上读完的《江城》正文,然后一口气再把后记《回到涪陵》和译者的《译后记》读完,直到最后一个句点,有种久违的感动,就象当年读到《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句,“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思绪万千。尽管何伟写的都是寻常中国城市里的百姓故事,却令我莫名心生一种气壮山河、壮怀激烈的情愫,感叹平凡故事里掩藏着的恢弘雄放和荡气回肠。
不可否认,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是有一些介怀心理的。起初我认为何伟所描述的,可能是故意着墨于落后城市的阴暗面,所谓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读完上半部的六章后,还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记录了彼时自己的心境,原文抄录如下:
“感觉何伟写的还是有些主观,或者说不够客观,容易让人误解中国。也可能写的多是个例,所以有些事情觉得不可能发生。比如何伟写香港回归时,学生看电视直播,有同学想回宿舍,但学校规定在回归之前不允许回宿舍。香港回归时我正在读大学,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规定,也难以想象有这种规定,所以觉得有些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但并不能确认涪陵师专会不会这样,即使有,也只是特例。所以对书中描述的有些故事是存疑的。当然,整体上,何伟对于中小城市的中国,给出的大部分描述还是有一些警世意义,值得自省。”
并且,还写了两句骈语,作为对这本书的评价:管中未能窥全豹,一叶岂可知尽秋。
而随着章节的深入,越来越喜欢何伟的文字(这得感谢译者深厚的翻译能力和精湛的文字功底),他的文字有很强的代入感,读起来仿佛就像浏览一幅画,欣赏一场电影,打一场角色扮演游戏。他带着你上课,逛街,赴宴,交友,远足,旅游,带你领略中国式的谦逊,中国式的热情,中国式的微笑,中国式的宴会,中国式的亲情,中国式的离别。
《江城》之于我,就像江城之于何伟,相识到相知,是一个过程,书中何伟也多次描述这种过程,比如何伟到黄小强家做客时,黄小强的儿子对何伟的反应,比如何伟父亲初到中国的印象。何伟正是用他客观的感受描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历或见闻,就好像我们看到了别人看我们的眼光,虽然辛辣,但是真实,而这真实的存在,很多是我们要改变的,有些却是我们要保持的。改变,不争朝夕,保持,也须智慧。
希望有一天,能到涪陵去一趟,看看何伟笔下的中国城市。溯江而上,领略长江的雄伟和江城的温度。想着江城和江城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个时候,我会更加真实的感觉到江城涪陵的真实。
那个时候,我会明白:
管中未能窥全豹,一叶岂可知尽秋;
赏遍长河晴雨色,江城万载水悠悠。
2016.5.30 北京
丰阅无边